登錄???|???注冊
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要努力實現(xiàn)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fā)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穩(wěn)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yè)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zhèn)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
蔣文俊編 ·中國政治 ·22.4萬字
受時代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一方面,他們仕以行道,自任以天下為重;另一方面,他們又追求世俗的生活體驗,以滿足個體心靈的寧靜與自適。本書結合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通過宏觀和個案的結合,和審視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力求揭示其多元化的人格特征。
郭學信 ·中國政治 ·20.9萬字
科舉制帶來社會階層一定程度上的流動,并且在唐代中期開始形成以科舉為業(yè)的士人群體,并且這個群體也覆蓋到江南地區(qū)。北方士人遷入南方后,經歷了本土化的過程,加上科舉制繼續(xù)發(fā)展,從而增加了南宋士人群體的數(shù)量。這源于南宋地方公私教育的普及,以及印刷出版技術的發(fā)達。南宋士人的身份的自我認同比較一致,士人的形成方式開始趨同,并且該階層還出現(xiàn)了基本的分層。作為南宋社會的一個重要階層,因士人自身社會地位的優(yōu)勢,富民對士人地位的追捧,以及地方官員對士人的禮遇和互動,在這些基礎之上,士人進而在參與公益事業(yè)過程中通過與政府官員和富民等階層發(fā)生互動,從而獲得一定的“文化權力”。南宋大部分公益事業(yè)依然是地方官員為主導,士人僅是參與力量,并未達到控制地方事務的程度。
宋燕鵬 ·中國政治 ·23.1萬字
本書從制度層面討論了南宋館閣的歷史沿革及館職設置、館職選任和召試除職狀況,呈現(xiàn)了南宋館閣圖書之府的重建過程與策略功效。以詳實的數(shù)據(jù)論證了南宋館閣的育才功能,揭示了館閣文人與國家科舉之諸種關系。比較分析了兩宋館閣制度的繼承因革,并揭示賡續(xù)變化的因緣契機。文學層面,重點考察了南宋館閣策論的考試要求和對策實狀,以及對社會風氣的多元觸動。論述了館閣文人個體和集體的文學活動、文化行為與南宋整個文學生態(tài)、政治生態(tài)的密切關涉。本書的研究,旨在揭示南宋館閣的建立與發(fā)展相較北宋雖缺乏從容優(yōu)越的生態(tài),但依然選拔任用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館閣的運作與發(fā)展還是可圈可點的;南宋歷史地位的奠定,一定是無法忽視館閣在內的文化政治等合力作用的結果。
成明明 ·中國政治 ·24.9萬字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經歷了軸心時代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輝煌歲月。這一時期,產生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十三經中的大部分篇章、諸子論著和以《春秋左傳》為代表的史書;誕生了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他們代表的儒、墨、名、法、道、陰陽等影響深遠的學派;在政治思想領域推出了忠、孝、節(jié)、義、仁、禮、智、信、天人合一、內圣外王、德主刑輔、賞罰并用、民貴君輕、法前平等、尚同尚賢、修齊治平、明德親民、君子人格、無為而治、君圣臣賢等一系列概念、范疇,對當時和以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孟祥才 ·中國政治 ·46.4萬字
本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核心價值取向——平等,從理論上論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形成條件、發(fā)展歷程、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在五大布局中的體現(xiàn)、重要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力圖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理論體系,實現(xiàn)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本書有助于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有助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促進國人樹立并踐行科學的平等觀,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
唐子茜 ·中國政治 ·20.1萬字
針對流動人口、女性、老年人、職業(yè)培訓人員等的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學科在中國特有的專業(yè)理論與實踐領域。本書以相關社會工作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對云南省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理論建構進行整理,為國家及西部地區(qū)大力推動社區(qū)治理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資料,并帶動該領域的學科建設和實踐拓展。
蘭樹記 向榮 陸德泉 ·中國政治 ·24.9萬字
明代監(jiān)察御史巡按制度在明代監(jiān)察體系中具有突出意義,巡按御史在維系中央和地方關系,加強上下溝通及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方面均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曾嚴重地影響、干擾了地方的政治生態(tài)。本書力求通過對明代巡按御史所承擔的言事、糾劾、考察、監(jiān)察及司法等基本職責及其履職的細部考察,重新認識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和巡按御史,為深化明代監(jiān)察制度研究增磚添瓦。
陶道強 ·中國政治 ·22.5萬字
清初,清廷為“隆重陪都”仿效京師六部在盛京設立戶、禮、兵、刑、工五個部,統(tǒng)稱為“盛京五部”。本書以“盛京五部”為研究對象,對五部的沿革、機構、人員、職能,以及五部與清帝、其他衙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設置、土地、戶籍、詞訟、禮制、軍務及旗民關系等,是學界首部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研究的學術著作。
李小雪 ·中國政治 ·21.5萬字
本書以清末新疆、西藏、蒙古新政為研究對象,從國家視角探討了清政府為應對邊疆危機,通過在邊疆地區(qū)實施新政將國家權力滲透到邊疆社會基層的歷史脈絡;在細致梳理清末邊疆新政內容和過程的基礎上,闡釋了實施邊疆新政的內在機理,客觀分析了清政府通過邊疆新政加強邊疆治理、重新統(tǒng)合邊疆地區(qū)的實際效果。
高月 ·中國政治 ·26.7萬字
契丹王朝先后建立東京、上京、南京、中京、西京五個京城。遼朝前期采取“分國而治”的策略,以東丹國控馭渤海故壤,以大遼國統(tǒng)治燕云漢地。此后,“分國而治”逐漸轉化為“分區(qū)而治”,東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漢制,上京、中京則是漢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諸多跡象表明,遼朝并不存在“京道”一級的高層政區(qū),而是在中后期逐漸形成了財賦路和軍事路并行的復式政區(qū)。遼朝后期,行國性質的政治中心在捺缽,城國性質的政治中心在中京。
康鵬 ·中國政治 ·22.5萬字
經過40多年的發(fā)展,民國史學科早已突破自我學科限定,從狹義的民國時期的政治史,發(fā)展成為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發(fā)展、政黨斗爭等各方面的“廣義民國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大量海外民國時期珍稀檔案史料的出版與開放,民國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提高。本書從政權建設的角度,系統(tǒng)梳理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民國政治史的學術發(fā)展脈絡與研究現(xiàn)狀。
張靜 李志毓 羅敏等 ·中國政治 ·38.8萬字
社會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中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組織編寫,全面分析了中國社會改革的特征、基本框架、目標、任務等,科學、客觀地解讀近年來中國社會改革的成效、成就、不足之處,包括在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醫(yī)療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宋貴倫 ·中國政治 ·22.5萬字
本書圍繞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變動這一主線展開,不僅歷時性分析了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再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不同階段的價值觀念整體性變化,而且共時性分析了同一階段價值觀念變化的結構性特征和表現(xiàn)。基于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從社會發(fā)展的整體維度探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價值觀念轉型的文化向度和思維路徑。本書對這一長時段中國社會發(fā)展文化轉向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理論邏輯、價值支撐和社會形態(tài)。
張悅 ·中國政治 ·21.4萬字
20世紀90年代,中山已在勾畫一幅未來的藍圖:努力構建一個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這個社會不僅應該擁有“前所未有的富裕”,而且應該成為和諧、有序、安寧的生活共同體。這一圖景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品質內涵和更高層次的價值理想,它試圖讓每一個中山人都擁有包容共享、公平正義、祥和安寧的共同生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發(fā)展,中山市進一步認識到,新形勢要求我們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協(xié)調不同群體的利益,真正做到效率與公平兼顧,單純追求效率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必須使社會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優(yōu)化配置。中山繼續(xù)發(fā)揚了敢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恪守科學發(fā)展理念,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全力破除社會各群體之間的身份壁壘和地域壁壘,推動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共建共享、文化心理需求的共融共通,在當代中國面對多元利益訴求的現(xiàn)實下,不斷提升整個社會的包容共享與公平正義。中山的努力表達了一種對高品質社會生活的全方位訴求,這也是“全域中山”的理念。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這是值得珍視的“中山經驗”。
鄭杭生 殷昭舉主編 ·中國政治 ·43.5萬字
本書從國家中心主義的路徑出發(fā),以國家建構理論為理論基礎,從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視野出發(fā),力爭深刻解讀城市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基層政權的派出機關,其設立、發(fā)展與演變背后的國家構建邏輯,并運用結構—功能研究方法,分析了街道辦事處制度作為一種國家治理城市基層社會的基礎制度,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的定位、功能及其組織制度結構與權力運作邏輯。最后,從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視角審視和探討了城市街道辦事處在新時期的改革、轉型及其走向。
袁則文 ·中國政治 ·25.9萬字
本書即力圖從以下十一個方面對中國的政治智慧加以梳理和總結,并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充分展示和呈現(xiàn)這些極具中國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具體為:一是“天下為公,法天合德”的大公政制理想與公共性政治智慧,二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政治信念,三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然觀念與無為政治理念,四是“為政以德,王道仁政”的德政思想與內圣外王的政治信念,五是“納言聽諫,君道天職”的諫議傳統(tǒng)、理論與制度,六是“選賢與能,科舉取士”的文教理想與尊重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七是“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綜合治道思維和政教理念,八是“公正廉明,官品政德”的廉政文化與為官之道,九是“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的歷史智慧與政治憂患意識,十是“持中貴和,有容乃大”的中正不偏、寬大包容的政治文化精神,十一是“文明以止,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與社會政治理想追求。
林存光主編 ·中國政治 ·21.9萬字
本書圍繞高質量發(fā)展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河南實踐研究主題,通過發(fā)展篇、城鄉(xiāng)篇、文化篇、生態(tài)篇、開放篇、調研篇等六個篇章的布局,從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縣域人口變動特征趨勢與對策研究、推進共同富裕等角度十五份報告,著力破解創(chuàng)新能力薄弱、動能轉換不足、新質生產力亟待培育、資源環(huán)境約束、民生領域短板等許多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加快推動河南高質量發(fā)展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河南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王文莉主編 ·中國政治 ·22.2萬字
本書探討了“中國之治”的理念創(chuàng)新與實踐路徑。通過多領域、多維度的綜合視角,本書分析了新時代中國在眾多治理領域所面臨的復雜問題與挑戰(zhàn),并探討了中國在面對這些挑戰(zhàn)時的創(chuàng)造性回應。在研究過程中,本書結合了政治研究的微觀、中觀與宏觀視角,部分依托田野調查實踐,深入挖掘中國治理的主體性經驗,并通過對氣候治理、規(guī)范性治理、非遺治理、基層治理、城市安全、網(wǎng)絡安全、公共衛(wèi)生、水安全與國際輿情等領域的全景性和多尺度的實證觀察,揭示了中國治理模式中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tǒng)一。通過對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治理規(guī)范擴散路徑、治理實施中間角色以及技術治理四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挖掘了中國全球治理過程中的多重邏輯互動,并對技術在治理中的雙重面向進行了反思性考察。特別是通過對氣候治理中“雙重擴散”現(xiàn)象與次國家規(guī)范化的分析,本書展現(xiàn)了地方議程在全球治理結構中的獨特介入方式。
劉天陽 談笑主編 ·中國政治 ·21.6萬字
《元史·順帝本紀》中有“謚唐杜甫為文貞”的記載,但這一杜甫重要的“身后事”,卻在明代詩壇“崇杜”風潮盛行之下,長期不為人關注,直至晚明方重新被發(fā)現(xiàn);且晚明士人論及此事,態(tài)度又迥異于元代儒臣,其間關節(jié)極耐深思。本書以元代“謚杜”切入,首先針對事件始末作了考訂,進而立足多民族文化背景,通過梳理元、明兩朝對杜甫謚號的利用、闡釋與認同等問題,系統(tǒng)展現(xiàn)“謚杜”記憶的起伏及流變。在具體的研究中,既要回應在不同民族輪番執(zhí)掌中央政權的元明時段,作為漢文學典范而被共同宗奉的杜甫,對該時期價值建構、文化認同、族群融合的意義,也要探究多民族文化持續(xù)的沖突、互動與交融,對該時期文學史面貌的形塑作用。
翟墨 ·中國政治 ·23.9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