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社會主義是人類的不懈追求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全部價值所在。自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來,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西方到東方,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占據寰宇半壁江山到蘇東劇變以來的新形勢,一直到今天的肇始于西方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和同時存在的西方左翼思潮和運動,不管世界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一直堅信: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的必然歸宿。本書是對其最好的回應。
李慎明主編 ·政治理論 ·37.8萬字
《空權論》可以讓我們安靜地欣賞20世紀20年代經典的空戰史大戲,依照后來的既定事實檢驗我們的想法,驗證杜黑的假設和結論的準確性。在我們看來,書中的某些思想稱得上是戰爭中使用飛機的永恒真理。朱里奧·杜黑是位了不起的預言家。即便是現在,他的思想依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意)朱利奧·杜黑 ·政治理論 ·27萬字
本書針對當前地方政府治理的現實需求和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教學需要,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以專題的形式論述地方政府治理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全書共八個專題三十二章:專題一概述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專題二和專題三從西方國家行政改革進程及我國政府治理模式演進兩個維度探尋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論根源及發展脈絡,專題四分析當前我國國家戰略視域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專題五和專題六對地方政府法治化改革和地方政府治理改革分別進行分析,專題七和專題八對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的治理模式——網絡化治理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進行介紹,分析我國地方政府治理未來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及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相關研究人員作為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組織相關人員參閱。本書封面貼有清華大學出版社防偽標簽,無標簽者不得銷售。
劉波 李娜 彭瑾 王力立 ·政治理論 ·28.4萬字
國務院研究室作為承擔綜合性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任務、為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服務的辦事機構,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務,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提出有價值的咨詢建議,積極主動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發揮參謀助手作用。本書收錄的文章,均為2016年上半年國務院研究室針對2016年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調研成果,作者大多是國務院研究室的同志,也有部分成果是與其他單位同志合作完成的。其中有的調研報告獲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重要批示,有的直接推動了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關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讀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黃守宏主編 ·政治理論 ·34.3萬字
與古城邦和中世紀政治甚至近代國家相比,現代國家結構具有無比的復雜性。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描述國家結構和性質的理論——政體理論卻反而更加簡單化,尤其以“民主—非民主(專制)”二元對立的政體觀為代表。這種觀念與實踐的鴻溝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年來,西方政治學的政體觀是如何由亞里士多德的“多元論”演變為“二元論”的?我們又能從前沿的新制度主義范式中借鑒什么資源,破解“二元論”、建構符合實踐的“多元論”政體觀?重建“多元論”政體觀,是中國社會科學找回自主性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努力,也意味著“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范式的回歸。
曾毅 ·政治理論 ·23萬字
黃禍論是19世紀后期在西方主要國家出現的,針對中國和日本的煽動、污蔑和詆毀的核心話語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戰結束。其敗壞中國人和中國的形象,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困擾和不良影響。西方國家和日本對"黃禍論"不乏研究,但完全沒有涉及當時中國人的回應情況。而在中國,50年代以來,此一問題的研究幾為空白。本書是作者在對“黃禍論”問題關注和研究10余年的基礎上,所撰的國內第一本研究"黃禍論"的作品。全書立足于本土話語,反映了在中國日趨強盛的新形勢下中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全新認識
羅福惠 ·政治理論 ·27.3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政治學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論,包括政治學的學科知識體系,政治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疇、歷史與現狀、途徑與方法等內容;第二部分介紹政治研究的多種視角,包括政治價值體系分析、權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結構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為分析、決策分析、國際分析、發展分析等內容。
燕繼榮 ·政治理論 ·21.8萬字
本書是作者2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萃。內容包括對政治文明的內涵及其歷史演變的研究,對世界各國政黨政治的研究,對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和多黨合作的研究,對中國民主黨派問題和參政黨建設理論的研究,對中國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對人民政協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對中國政治民主發展歷史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等等。本書著眼于現實,不避鋒芒和敏感問題,秉持科學探求的態度,據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書對于真正關心并用心研究中國政治民主問題的同志,有參考價值。
牛旭光 ·政治理論 ·34.7萬字
本書從觀念、組織、制度等方面全景式展現了19世紀英美兩國的政黨政治和民主運作過程。在工業革命與思想變革不斷行進、舊統治階級與新興勢力持續博弈、利益集團互相勾結之下,政黨組織、大會與代表制度、選舉制度等民主政治的要素不斷形成和發展。在這樣一種政治演進中,政黨組織利用公民精神的疲軟和人們對政黨的狂熱,操縱選民從而攫取權力,成為最大贏家。作者在書里批判了滲透在英美民主制中的政治形式主義,認為政黨政治下的民主,以對政黨的虔誠取代個人良知,釋放出普遍的依賴心理,束縛了公共精神,讓懦弱裹挾了民主政府的生命。他提出,如果民主制有未來,那么應該將其建立在理性與自由之上,而不是在情緒與煽動之上。由于例證扎實、論述詳盡、分析透徹,本書成為民主與政黨制度研究領域的奠基性巨著,并對后來馬克斯·韋伯和羅伯特·米歇爾斯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俄)莫伊塞·奧斯特羅果爾斯基 ·政治理論 ·41萬字
本書以東坡詞為觀照對象,通過對具體詞的考察,體會東坡人生之境中豐富的內涵。書分上下兩編,從上編到下編是一個從詞到人的追尋過程。上編集中探討東坡詞創格方面的問題。其中題序屬于詞外在的附加形式,雜體屬于詞的一種體式,詠物屬于題材的一部分。以這三方面的創新,探討東坡對于詞體的態度。從“以詩為詞”這個特殊的角度,重新考察東坡詞的價值所在。下編主要探討東坡的人生境界問題,選取東坡氣質中一些特出的因素,如“清”、“豪”、“逸”等,以表呈他的人生之境。由詞觀人,是本書討論東坡詞的意旨所在,東坡在任何一種文藝體式的理論和創作中所采取的態度都是真實一致的,而他“為藝”的根源即本于最高的“為道”追求,詞雖為“小技”,其所承當的意義亦然。
袁峰 ·政治理論 ·29.3萬字
本書從多維度研究了國外意識形態新變化,即從傳統意識形態的新變化、當代新出現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新發展、蘇共意識形態的終結及其原因等維度,對當代國外意識形態從實踐到理論、從宏觀到微觀、從內容到形式、從類型到結構、從特征到功能、從存在方式到傳播方式、從形成機制到作用機制、從研究視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較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國外意識形態新變化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影響、挑戰與啟迪,并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策略提出建議。
范樹成 ·政治理論 ·29.9萬字
本書選取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的公民道德建設的做法、經驗和效果進行系統的比較,從中探索在國外公民道德建設中,發達國家如何將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如何建設公民誠信體系和志愿服務體系,如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方面的建設,如何通過文化產品和新聞媒體推介核心價值體系和公民道德規范等。
白志剛 劉波 尤國珍等 ·政治理論 ·25.2萬字
本書在參考近年來俄羅斯公布的解密檔案的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遵循以布哈林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鏡鑒作用的邏輯思路,從整體上對布哈林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進行系統研究,旨在倡導國人深化對“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理解,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清醒認識;從中汲取利國利民的有益元素,避免其中的偏差和錯誤,以更好地從我國的國情和特點出發,重視借鑒和利用蘇聯“用很高的代價換來的經驗”,避免和改正蘇聯“當時往往無法避免的那些錯誤”;探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好更快發展的路徑,盡可能理性而智慧地縮短現實社會主義與理想社會主義之間的距離。
李先靈 ·政治理論 ·25萬字
在盧梭的政治哲學中,同情是一種“天然的美德”。情感如何成為現代政治理性之外的另一支柱,需要從政治理論上深入分析。闡述情感與政治之間的張力,強調情感規則化的重要性,提出形成現代政治中的情感規則這一命題,論證一種規則化的道德情感足以成為現代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基礎,正是破解理性與情感如何構成現代政治兩大支柱這一基本論題的恰當進路。當情感超越本能成為一種政治美德,它足以成為現代政治的道德基礎;當作為政治美德的情感進一步規則化,它足以成為現代政治的制度規范。政治中的情感規則,包含了確定邊界的政治想象力、對人性與政治生活具有足夠敏感性的情感知識,以及對情感知識與情感經驗必要的理性反思。情感作為人性活力之源,是現代政治革命的動力,而情感中的革命因素需要人們審慎對待與妥當處理。形成規則化的政治情感,是緩解躁動、化解革命、實現政治正義的必要途徑。
黃璇 ·政治理論 ·23萬字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將共產黨執政置于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長河中,置于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開展自身建設,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置于當今世界各類政黨應對挑戰、治國理政的國際比較中,全面研究和論述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執政黨的理論與實踐,蘇聯東歐國家關于執政黨的理論與實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執政黨的理論與實踐,改革開放新時期執政黨的理論與實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此基礎上,從歷史方位、主題主線、總體布局、根本目標等方面,分析和概括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理論創新,力求深化和拓展對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的歷史發展與實踐運用這個時代課題的研究。
羅文東 周耀宏 李少奇等 ·政治理論 ·35.3萬字
本書討論拉采爾對當代地緣政治學體系的影響,旨在反駁把所謂“地緣決定論”歸到拉采爾頭上的通常做法。有感于學者們對拉采爾的眾多矛盾評價,作者詳盡分析了拉采爾思想的諸多構成要素,具體探討了與理解拉采爾作品相關的一系列重大主題,比如:科學政治地理學的建立;理解拉采爾作品的方法論進路;重新界定拉采爾思想中的地緣政治學階段;拉采爾的國家觀念;拉采爾如何把社會參數和文化參數視為國家權力的要素;“生存空間”概念中的生物地理學內涵;拉采爾對種族主義理論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態度。斯托楊諾斯博士,雅典國立卡波迪斯特里亞大學的研究員,供職于土耳其和現代亞洲研究院大中東和土耳其地理文化分析實驗室,也是該中心碩士課程的講師,教授地緣戰略綜合與防御研究及國際安全課程。他撰寫了多篇文章討論德國政治地理學家拉采爾及其觀點,發表在德國和希臘的國際期刊上。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系統地緣政治分析以及地緣政治理論和歷史。在他發表的案例研究中,他強調了機器學習方法的實現,如數據采掘。
(希)斯托揚諾斯 ·政治理論 ·23萬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開始了民主化浪潮,在這一從威權政治向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浦現出眾多女領袖,她們擁有較高的道德資本。女領袖都來自于政治家族,其父親和丈夫是開國之父或民主斗士,受人敬仰,他們的光環籠罩著女領袖,使她們獲得巨大的號召力;女領袖投身民主運動,被視為民主象征;大部分女領袖過去很少涉足政治,被認為沒有被骯臟的政治所污染,所以是純潔的。女領袖也充分發揮女性特質,強調自己是賢妻良母,充滿溫柔、關愛和非暴力,她們被譽為“圣母瑪麗亞”“大地母親”“菩薩”,臝得民眾擁護。上臺之后,女領袖像男政治家一樣,為建立民主,振興經濟,消除貪腐而努力。但是,女領袖因其性別,面臨的困境和爭議格外多,普遍陷入雙重困擾之中。本書以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社會性別、父權制、道德資本和雙重困擾為分析工具,對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上臺路徑和執政表現進行梳理,提出民主政治發展與父權制形態的互動理論,探討民主化與父權制對女領袖的影響,并比較東南亞女領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與世界其他地區女領袖的異同。
范若蘭等 ·政治理論 ·23.5萬字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謝世,但他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并沒有就此停止發展的步伐。馬克思之后,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得到了連續不斷的推進與發展,這是對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加以續寫的過程,也是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能夠不斷與時俱進的重要反映。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自19世紀中葉誕生至今,毫無間斷地得到了長達一個半多世紀的發展,這是人類政治哲學思想史上偉大的發展奇跡。本書力求通過史論結合和尊重文本的方式,對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的變化與發展展開深入的剖析,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晰地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之后真實的歷史發展軌跡,以及思想內容的變化。本書認為,從宏觀上看,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學思想有兩條大的發展主線:一條發展主線是由恩格斯所開啟,以實踐為導向的思想發展之路;另一條發展主線是由盧卡奇、柯爾施和葛蘭西所開啟,以思辨為導向的理論發展之路。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對上述兩條發展線索,著力加以了系統的分析與探究。
歐陽英 ·政治理論 ·40.9萬字
《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經濟法學(第5版)》具體介紹了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等的細則。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法規都可以叫做經濟法,它是經濟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
張守文 ·政治理論 ·39.6萬字
流行的民主常識比如“選舉式民主”(“黨爭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敗,不但“無效民主”無處不在,民主形式的變種還直接引發了世界政治沖突。我們必須尋求民主的“新常識”,即發現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視的“常在道理”。政體意義上的民主不但有賴于社會權利的實現,更離不開國家的在場。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的關系有好有壞,而國家建構意義上的民主必須是講究“時間性次序”的。民主說到底是為了“好生活”,因此民主首先必須是可治理的,為此本研究提出相對于“黨爭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發展中大國的民主政體,基本上歸為中國的民主集中制和其他國家的代議制民主,它們其實是“可治理的民主”與“無效的民主”之分。本研究把中國的民主理論研究推上一個新層次。
楊光斌 ·政治理論 ·2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