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論又稱中觀根本慧論,集佛陀二轉般若法之精華于一體。該論闡述了緣起性空的深義,揭示了生死解脫的根本,為三乘共遵之法門。本書是17世紀的麥彭仁波切為《中論》所造之注釋。麥彭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大成就者,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授記他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他是文殊菩薩化身。若能潛心研讀本書,會對通達般若空性有極大幫助,尤其對進一步理解《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典,以及禪宗祖師的公案,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清)全知麥彭仁波切 ·普及讀物 ·15萬字
一部哲學通俗讀物。本書系星云大師佛學勵志文章的匯編。借用古今各種寓言、典故、巧喻,融入佛理的解讀,開示人們生活、工作、修身的智慧。這些小文風格清新,設喻、說理通俗易懂,皆是入世的、積極的文章,大有補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諧社會建設。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10.2萬字
唐卡是西藏傳統(tǒng)文化和藏密藝術中的瑰寶。《唐卡中的法器》特別選取100余幅精美唐卡,其中包括25幅故宮珍藏的唐卡絕世珍品,為您全面揭示法器中的奧秘。唐卡是西藏傳統(tǒng)文化和藏密藝術中的瑰寶,散發(fā)著宗教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藏傳佛教常借用唐卡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佛教理論,透過唐卡中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等神明手中的法器這一圖像細節(jié)和符號系統(tǒng),清晰、生動描述出諸佛或神明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及密教的象征意義。《唐卡中的法器》特別選取100余幅精美唐卡,其中包括25幅故宮珍藏的唐卡絕世珍品,為您全面揭示法器中的奧秘。
諾布旺典 ·宗教藝術 ·7.8萬字
本書深入研究了東方兩大文化,即印度佛教與中國儒學在古代中國相互排斥、相互吸收的過程及其結果:一方面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在學理層面主要表現為儒學化;另一方面是儒學在思維方式、修養(yǎng)方法等方面廣泛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資源,直接促成了新儒學,即宋明理學的誕生。本書高屋建瓴,從佛法要義與儒學主旨、佛本與人本、佛性與人性、頓悟見性與修心養(yǎng)性、出世與入世、理學與佛學、心學與禪學和佛儒交融與人間佛教等八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儒佛的異同,既是廣大哲學、宗教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又是專業(yè)學者深入研究儒學、佛教及其相互關系的良師益友。
賴永海 ·普及讀物 ·18.9萬字
本書選取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禪詩名篇100首,這些禪詩代表了禪詩的最廣影響和最高成就。它們語言生動,比喻奇特,運思神妙,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感悟深刻。每一首詩都是一扇門,都通向了開悟的世界。書中對每首禪詩都進行了翻譯和講解。簡明流暢的譯文,慧眼獨具的詮釋,揭示了禪詩的思想內涵,引領讀者走入佛禪大智慧的世界。
吳言生 辛鵬宇 ·佛教 ·9.5萬字
本書是《人生的階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二本書的合集。主要講述了星云大師對個人修身,自我反省的一些主張與看法。星云大師認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我們不但要注意應對他人的行為言語,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一個審視與警醒。賢者深明包容的智慧而更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階梯上更上一層樓。這番深入淺出的教導令人受益匪淺。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11.1萬字
《大乘止觀》指南朝陳代高僧南岳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法門》,系國人所著最早的一部綜合性佛學巨著。是書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系統(tǒng)闡述大乘止觀的學理要義及修行法門,對后代佛教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禪宗思想的興起,都有極大的影響。民國十年(1921)年夏,諦閑法師應邀在上海功德林講《大乘止觀》,聽講的江味農居士每日手錄筆記,并于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加以說明,講經結束后再就正于諦閑法師。如此反復修訂,荏苒八年,直至諦閑去世前一年,才終于出版。
諦閑 ·佛教 ·19.5萬字
“活佛”的藏文為“祖古”,意為化身。藏傳佛教認為:帶著普度眾生的宏愿,諸佛菩薩化身為活佛,來到人間。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最為獨特、最為神秘的人文現象。從第一世噶瑪巴活佛開始,西藏的活佛至少已有千年的轉世歷史,留下了許多奇異的故事和傳說。本書選取100幅精美的唐卡珍品,其中26幅為故宮珍藏絕品。為您揭活佛轉世現象的神秘面紗,展現活佛體系的由來、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講述“奪舍飛升”、“靈童轉世”等傳說,告訴您日常生活中的活佛是什么樣的……
諾布旺典 曲世宇 ·宗教藝術 ·9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四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18.5萬字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所熟習的人,真的就是的確如此嗎?有沒有一顆時刻澄明的心能夠去隨時隨地看透任何一個流轉不息的人和瞬息萬變的世界呢?當這樣追問自己的心靈時,就會發(fā)現執(zhí)著于自己一時一地、一人一物的幻象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認識的主體在遷流變化,認識的客體也同樣在遷流變化;我是有限的我,你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你,那么為何那么確實地相信這個虛妄的、流動的自我呢?
賢宗法師 ·普及讀物 ·4.9萬字
《宗教與體驗》的內容包括佛教修持體驗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當代人修持的態(tài)度、奇人的修證、偉大的佛陀、佛陀的樣子、佛陀的宗教體驗、阿羅漢的宗教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我的宗教體驗、談迷說悟等。星云大師,1927年農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佛教 ·13.9萬字
本書為星云大師對《佛說妙慧童女經》的解讀。《妙慧童女經》是2600年前,一位八歲的少女向佛陀請教十個人生關鍵的問題,佛陀所做的開示。針對《佛說妙慧童女經》中童女和佛陀一問一答的10個問題及答案,星云大師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和生動的事例,一一做出了自己的解讀,從而為現代人如何安頓身心的煩惱,如何找尋到幸福圓滿的人生之路指出了10條方便法門。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8.3萬字
《周易》誕生于先秦時期,是一本卜筮之書,更是一本象數義理之書,《易》學則是一門研究、闡發(fā)《周易》的艱深學問。本書提綱挈領地介紹了《周易》和《易》學,內容涵蓋通行本《周易》與帛書《周易》的比較、《周易》的傳授、用途和象數,以及《周易》的主要思想等。(1)全書分“知”和“行”兩部分,前者分析《周易》內容及其思想,后者教授如何在處世、管理等方面運用《周易》的哲學思想。(2)介紹了《易》的名稱來歷、含義;各種版本《易》的異同;不同時代易學家(如王弼、朱熹等人)的理論;以及《周易》哲學思想。
何文匯 ·宗教術數 ·10.9萬字
《禪學與凈土》主要講述禪學,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禪堂的生活與清規(guī),禪者云游與參訪,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等等。星云大師,1927年農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10.5萬字
《阿賴耶識論》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黃梅,脫稿則在三十四年秋。本書是一本宗教哲學論著。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無漏法種的第八識如來藏。作者在本書里說“我選擇阿賴耶識做題目,卻是從我的友軍儒家挑撥起來的。我歡喜贊嘆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賴耶識的教義,覺得印度圣賢求真理的習慣與歐西學人一般是向外物出發(fā),中國儒家則是向內,前者的方法是論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詩言志”。究其極儒佛應是一致,所謂殊途而同歸,歐西哲學無論唯心與唯物卻始終是門外漢未能見真。”
廢名 ·理論 ·4.1萬字
中華禪起于六祖,六祖惠能大師將禪做四面八方的輻射,中華禪的內涵與般若的精義,都可以從《六祖壇經》中尋得。因此,禪道之人必研討《壇經》。本書為臺灣禪學界德高望重的澄海先生,他從修行與文化的角度對《六祖壇經》做了智慧的解讀。雖然現在注解《壇經》的本子較多,但會因注解人智慧深淺而有差別的。與一般的注解《壇經》本不同的是,作者沒有泛泛地談玄說妙,而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從胡適、錢穆等人對禪宗的研究來談;將六祖的心要綜合,從各角度切入六祖的思想,進一步從反思中內觀身心的變化;書稿還廣泛地與有實踐禪道經驗的人進行心性修行的交流,等等;從而有助于讀者破除禪修方面的煩惱與知見,得以提升身心靈修的境界。
澄海大師 ·佛教 ·8.5萬字
《人的宗教(彩圖版)》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圖片,先后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傳統(tǒng),以及各種原初宗教智慧。作者在書中以說故事、講歷史與哲學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蘊涵的生命智慧傳達給大眾。書中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藝術內容,以便充分展現出世界宗教的精神內涵。史密斯嘗試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和藝術性傳達給大眾,圍繞宗教所引發(fā)的價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奧秘。書中的內容豐富而精彩,語言生動流暢、通情達理,本書自1958年出版以來,累計暢銷200多萬冊,成為美國各大學的人文通識經典。
(美)休斯頓·史密斯 ·理論 ·13.4萬字
《中國佛教史》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蔣維喬在日本學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所撰寫,簡要系統(tǒng),語言暢達,資料豐富,存厥存疑。對民國以后的中國佛教研究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本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基本讀物。
蔣維喬 ·佛教 ·19萬字
《智慧才辯本尊圖文大百科》就專門收集了佛教中具有智慧、辯才特質的佛、菩薩等智慧本尊,對佛教中的智慧才辯本尊及相關經典教法等進行了分類整理,詳細介紹了每一位智慧本尊的功德、種子字和真言、法相、修法等,為讀者了解佛教關于智慧的觀念、希求增長智慧的美好愿望等提供一定的幫助。
諾布旺典 ·普及讀物 ·12.6萬字
世人都喜歡財富,佛教也不例外。展開西藏文化的瑰寶——唐卡,財寶的形象隨處可見。與多數人追求財富是為了滿足個人享樂的目的不同,唐卡中那些光彩奪目的瓔珞、黃金、琉璃,都是佛教神明布施福德、智慧的象征。佛教認為,只有在世間具足財富資糧,才能更廣更多地布施財富,并成就更大的財富,以此形成善性的循環(huán),并在智慧與慈悲的無上菩提心主導下,最終成就福德、智慧圓滿的佛果。為了滿足眾生圓滿世間福德的愿望,藏傳佛教特設了許多財神和財寶本尊。這些財神與財寶本尊擁有著各種各樣的殊勝能力,可以賜予眾生財富、健康等種種圓滿。
諾布旺典 ·宗教藝術 ·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