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有關蜀學及其文獻的簡明讀本。作者通過重點介紹蜀學的淵源與流變、成就與貢獻,重溫了蜀學的歷史與內涵。通過梳理巴蜀文獻的源流與類別,歷代學人對于巴蜀文獻的收藏、整理與研究,以及精選百部蜀學典籍予以評述,重審了蜀學的文獻與精華。作者長期從事巴蜀文獻的整理、巴蜀學術的研究,既重視文獻的基礎,亦強調學術的視野,力求藉由蜀學與文獻,重構蜀學的學術體系和文獻體系。
舒大剛 李冬梅 ·史料典籍 ·28.5萬字
《崇雅堂書錄》是近代學人甘鵬云為自家藏書所編輯的目錄。甘鵬云于從政之余始終究心于學問,《崇雅堂書錄》即是甘鵬云根據其多年積累的大量藏書編纂而成的目錄。《書錄》共十五卷,大體依照《四庫全書總目》之分類方式對書籍進行著錄,但在若干類目的設置上,又根據所收書籍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反映了甘鵬云對古代典籍及學術思想源流的思考。本書所著錄的圖書多為晚近刻本和叢書本,展示了晚清民國時代古籍刊刻與流傳的一般狀況。同時,本書目也著錄了一定數量的舊抄本、精校本和名人批校本等,具備較高的版本和學術價值。《崇雅堂碑錄》五卷、《補錄》四卷,是甘鵬云為了向初學者介紹歷代碑刻的源流所編。所收起自先秦,終于清代。每條依次著錄碑名、作者、字體、撰寫時間、出土時間及地點,如有前人相關考證,則簡述之。
甘鵬云撰 劉暢 趙嘉點校 ·史料典籍 ·31.1萬字
生活書店會議記錄是上海韜奮紀念館館藏獨有的珍稀檔案史料,時間跨度自1933年至1945年,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炮火,保存至今。這批檔案信息量大、自成體系,且保存相對完整,已采用全部影印的方式公開,不修飾、不刪節、不遮蔽。本冊以排印本形式完整呈現。全部會議記錄詳盡記錄了生活書店的發展歷程,充分展現了“逆流中的一個文化堡壘”艱辛創業、歷經播遷、堅持文化抗戰、不懈追求真理等諸多層面的不凡歷史,同時也呈現了其獨樹一幟的內部管理制度,制度化、人性化的民主管理,獨特的企業文化等。這些不僅對韜奮及同人、生活書店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同一時期出版史的研究也是重要的補充。
上海韜奮紀念館 ·史料典籍 ·26.8萬字
《地區國別史研究》(第1輯)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科的集體成果之一。在國別史方面,有德國史、俄國史;在區域史方面,有地中海文明史;在跨區域方面,又有全球史作為聯系的紐帶和新的視角方法。在本輯中,新整合而成的地中海文明圈圍繞著地中海周邊的古代和中世紀歷史展開,德國史和俄國史是有著深厚傳統和學術脈絡的兩個研究領域。本輯也是華東師大世界史對歐洲史進行整合的成果,意圖在回顧和整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時,探索進一步的突破和發展。
朱明 ·史料典籍 ·24.9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
張伯偉 ·史料典籍 ·35.7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兩部分。部分譯自Eighty-FiveYearsoftheShanghaiVolunteerCorps(《萬國商團85周年》),記述了萬國商團自1853年至1938年的長期嬗變,文獻價值頗高,欲了解萬國商團者大多會從此書入手。
徐濤編譯 ·史料典籍 ·28萬字
關于抗日戰爭時期基督宗教的信仰與實踐的資料散落于國內外各檔案館和圖書館中,查找起來十分不易。本書是作者在多年中國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中收集的相關文獻中的匯編,共計150余篇,按不同主題進行分類,以供研究者參考、使用。同時每篇文獻前均撰寫有包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輯選原因等內容的編者按,文集后附有同時期相關參考文獻目錄,在整本編著前摘編者還撰寫了一篇有關該主題的詳盡研究報告作為導讀,通過上述努力,期望該著作能夠成為研究該主題的重要工具書。
唐曉峰 李韋編 ·史料典籍 ·44.7萬字
本書是國家圖書館王菡研究館員的論文集,“魏榆”是作者籍貫山西榆次的古稱。全書收錄近六十篇文章,涉及宋元西夏史、目錄學、人物事跡、手稿書信、文獻碑刻、書評、游記等方面,是一部涉及廣泛、內容豐富的論文集。
王菡 ·史料典籍 ·30.1萬字
1920年4月25日,黃厚生在《小說月報》第十一卷第四期上發表《讀〈小說新潮欄宣言〉的感想》一文,是為茅盾研究的第一篇論文;1931年12月,上海現代書局出版了第一部茅盾研究專著——由伏志英編著的《茅盾評傳》,收入十年間茅盾研究的重要論文20余篇,使茅盾研究得到了明顯的深化和拓展,并開始走向獨立。截至2020年,茅盾研究已走過百年歷程,出版的研究專著、論文集、傳記、資料匯編等超過百部,發表的論文數以千計,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基于此,本課題全面匯集整理了1920—2020年間,關于茅盾研究的論文、論著和部分碩博士論文的要目,還側重對互聯網尚未普及的1990年代以前的論文論著做了內容摘要。力圖從茅盾研究的實際出發,為學術界提供一部較為系統、完整和詳實的研究資料。
藺春華編著 ·史料典籍 ·21.2萬字
本資料匯編主要對集中于地理總志、類書和地方志中的文獻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標點,而且材料較為系統,可以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總體性研究的基礎,同時本資料匯編也可以作為某些個體和區域城市研究的基本文獻材料。本資料匯編第一輯主要包括有第一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城墻資料匯編”;第二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城墻資料匯編”;第三冊“《古今圖書集成》廟學資料匯編”;第四冊“地方志城墻資料匯編(上)”;第五冊“地方志廟學資料匯編(上)。本資料匯編不是簡單的影印原始材料,而是在錄入的同時進行整理和標點,這為今后編制相關的檢索軟件奠定了基礎。
成一農編 ·史料典籍 ·39.6萬字
本書為“楊寬著作集”第二輯之一種,主要收集了6種楊寬先生在不同時期任教時為學生講授相關課程的講義,即先秦史講義、《尚書》講義、春秋史講義、史學研究法講義、中國古器物學講義、歷史教學法綱目講義。六種講義揭示了楊寬先生的學術廣度,在講義中不少地方甚至能夠展現楊寬先生其獨特但具有極強解釋力的學術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些講稿無疑是對楊寬先生為世所知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代陵寢制度史》等成果的補充,是極具學術價值、研究價值的。組成本書的六種講義原來都深藏各大圖書館中,因此長久以來并不為人所知。而此六種講義是手稿,原稿上有楊寬先生親手批改涂乙的痕跡,也展現了楊寬先生不同時期的學術演變進程。
楊寬著 賈鵬濤整理 ·史料典籍 ·32萬字
沈敦和(1866~1920),字仲禮,浙江寧波人,中國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慈善家。早年曾肄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法政科。歷任南洋大臣翻譯官、金陵同文館教習、魚雷學堂提調、江南水師學堂提調等職。后從事實業和慈善業多年,任滬寧鐵路總辦、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著有《俄羅斯國志略》《英吉利國志略》《法蘭西國志略》《德意志國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光緒年間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國學報》上發表了《統一方言說略》。本書以中國紅十字會主要創始人沈敦和為中心,全面梳理與其相關的報刊、函電、書籍、檔案等各類史料,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其言行、思想、生平事跡及相關史事,努力還原歷史的真相。
孫善根編著 ·史料典籍 ·32.4萬字
2017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杭州師范大學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在杭州舉辦了以“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為會議論文集結而成,分“學術回顧”“地方治理與區域社會…‘新觀念與社會演變”“傳統社會與革命新生”四個專題,在延續“區域社會”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對“國家治理”這一新概念的討論。
周東華 趙曉陽主編 ·史料典籍 ·28.8萬字
《張靖達公奏議》八卷,首一卷,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一輯,內含《吳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嶺南前稿》37篇、《畿輔稿》31篇、《嶺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全書真實地紀錄了張樹聲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以及署理直隸總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間在穩定海疆、察吏安民、發展生產、興辦實業、獎勵農桑、捐資助賑、關注民生、改革軍事、完善邊備、廢除舊制、出兵朝鮮、抵御外侮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充分顯示了清王朝與地方官吏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情況,內容廣泛,史料豐富,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中國邊疆史可靠而又完備的文本。
杜宏春 ·史料典籍 ·31.1萬字
本書以作家書信、日記為中心,對有關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史料進行了深入的挖掘,通過作家在其書信、日記中展示的心理細節來探究獨立的作家個體對于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歷史意義。著作有較強的學理性,立場正確,史論結合,著力還原歷史現場。
吳辰 ·史料典籍 ·21.5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文獻匯編幾個專題。
張伯偉 ·史料典籍 ·38.4萬字
為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回顧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光輝歷程,為事業的發展保存一份豐富而有價值的史料和資料,中國殘聯黨組、理事會決定進行文獻資料征集并編輯出版《春風吹來的時候》系列叢書。中國殘聯黨組、理事會對征集出版工作高度重視,要求系列叢書的編輯要體現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的歷史傳承和發展軌跡,體現改革開放中殘疾人及其組織順應潮流、融入大局、不斷創新嬗變的時代烙印。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史料典籍 ·23.9萬字
本書收錄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陸征祥與親朋故友往來的700余通手札。陸征祥與清末民初時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書簡中留有不少痕跡,如其與顧維鈞、王正廷、林森、黃郛、張群、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數量最為集中、史料價值最為突出的是陸與其契弟劉符誠的往來手札,這批書信開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陸征祥“最后筆跡”,詳細記錄了陸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內外的政局、社會民情。
李學通主編 ·史料典籍 ·31.4萬字
張伯偉 ·史料典籍 ·29.5萬字
本資料匯編由原始文獻、研究文獻、史料鉤沉和附錄四部分構成。其中,原始文獻部分通過搜集整理《鐵道游擊隊》的創作、出版、藝術改編以及原著作者知俠的有關文獻,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再現作為藝術文本的《鐵道游擊隊》的生成機制與發展歷程;研究文獻部分通過搜集整理學術界對《鐵道游擊隊》各類藝術文本進行分析、評價的有關文獻,客觀地呈現其藝術接受史的真實面相和價值意義,展現藝術文本《鐵道游擊隊》研究的發展脈絡與既得成就;史料鉤沉部分通過考察歷史事件“鐵道游擊隊”的來龍去脈、英雄事跡、社會影響和歷史貢獻,凸顯其作為歷史文本的價值意義,使其與藝術文本的《鐵道游擊隊》形成互文性關系,使讀者在閱讀中增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性與神圣感;附錄部分由文獻史料編年、鐵道隊組織沿革和領導人名錄、魯南鐵道大隊指戰員名錄和鐵道游擊隊大事記構成,一方面展示六十多年來關于《鐵道游擊隊》的學術研究和歷史記憶的動態歷程,一方面緬懷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鐵道游擊隊英雄及其歷史貢獻。該書以單部作品為核心來編輯資料,既注重原始資料的發掘,又重視歷史現場的還原,內容豐富,翔實可信,為目前國內不可多得的一部重要的文獻史料輯。
陳夫龍編 ·史料典籍 ·2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