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柴德賡先生在1931至1956年三十年間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的將近三十篇史學論著。作者多年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為陳垣先生所深許,長于考據,對中國歷史多所鉆研,本文集中所涉研究范圍從五代史、宋史、清史一直到辛亥革命史,對所研究問題多所發明。此外,文集中還包括一些地方史志的研究以及作者對自己的老師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先生及其著作的的評介文章。
柴德賡 ·史學理論 ·34.1萬字
《西方兒童史》是一部以兒童研究為主題的論著,按時間順序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下卷自18世紀迄今。全書一方面從不同時期社會對兒童的不同定義及對待、年齡段的劃分的變化、不同性別或不同年齡兒童的社會角色、兒童禮儀、家庭環境、學習規劃、活動場所等角度,構成完整的兒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細節豐富、論證翔實的專題史形式,研究現代棄兒、兒童務工、殘疾兒童等問題,深化了對西方兒童史重要主題的思考。
(法)多米尼克·朱利亞 (意)艾格勒·貝奇 ·史學理論 ·34.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刊物,所收錄的論文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歷史所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學術意義突出。本集收錄了《中國古代的土地所有制與共同體》《先秦兩漢刺繡論考》《韓非“存韓”事跡考》《秦東門瑣議》《漢代菜蔬志》《晉宋之際的王權與僧權——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爲中心》《孫綽〈喻道論〉的儒佛一致論》《敦煌文書〈張淮深碑〉及其卷背詩文重校補注》《唐代中書省翻書譯語直官輯考》《中古舉哀儀溯源》《也說澶淵之盟》《〈馬可·波羅游記〉海路部分譯注(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浙江輿圖〉初步研究》《道教圣地崆峒山考》,學術論文14篇,涉及中國古代史研究各個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本書來源于作者2004年以來的新近研究,均是在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的運用上具有示范作用的論文。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論文的方法論意義,每一篇論文之前都有簡要的說明,涉及寫作背景、方法選擇、實際成效、運用心得等。全書內容涉及作者經常運用且取得實效的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的學術方法,故命名為《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作者認為,確定學術目的,界定學術對象,設定學術論域,選定學術視角,敲定學術思路,恪守學術倫理,以及實施各種具體操作,包括謀篇布局、表述方式等,都屬于廣義的“研究法”。收入本書的有關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的著述,一些是學術專著導論,一些是大學教材導言,一些是專題學術論文,一些是學術課題論證,一些是具體實施方案,涉及中國思想研究的現有成果、知識體系和分析概念等,涉及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學術目的、研究對象、學科特征、論域范圍、主要內容、史料來源等。
張分田 ·史學理論 ·46.9萬字
本書基于制度史視角,對清代黃河管理制度的生命歷程、組織體系與內在邏輯以及其中蘊含的人事權利關系,做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既注重呈現其概貌,也重視挖掘制度演進的動力機制,剖析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以努力揭示黃河治理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本書認為,與一般制度相比,這套制度對政局大勢更為敏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代黃河治理的政治使命被進一步強化,不僅凝聚著統治者宏闊的戰略構思,還潛隱著該時期的政治文化傳統。由此,清代的黃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條“政治之河”。
賈國靜 ·史學理論 ·22.4萬字
宋代文史研究中,黨爭主題頗受關注。有關北宋黨爭的研究成果多以傳世史著與傳世詩文集為參考文獻,較少石刻文獻的運用。本書在黨爭視域大背景之下,從多學科、多視角對石刻文獻的生成、流傳、影響做過程性的、全方位的綜合研究。以此觀照石刻文獻,力圖拓廣、掘深石刻文獻與黨爭的相關研究。同時,由此反觀北宋中晚期黨爭,對這一影響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動行為做更全面的認知。
羅昌繁 ·史學理論 ·22萬字
女主政治作為貫穿帝制中國兩千年歷史始終的政治現象,對于理解整個帝制時代的政治文化、政治格局和政治運行都具有顯見的重要價值。然而,基于歷史編纂學的偏見所記載的女主傳記,常滲透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刻規訓,而嚴肅研究著作的相對闕如和普通大眾讀物的普遍泛濫,也在不斷營造刻板印象的同時,從文化心理的角度生產著排斥女性參與政治的一般性知識。本書將論述的核心聚焦于女主政治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運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性別理論,對帝制中國的政治體系、政治運行以及政治文化傳統進行了重新解讀,挑戰了女主政治的既有刻板觀念,也推進了對于帝制中國政治史的再理解和再認識。同時,本書摒棄了傳統的男性視角,從女性自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訴求入手展開分析,由此揭示出社會文化規范和社會性別結構的運行規則,并使得以往在政治領域內被普遍蒙蔽的女性聲音,得以公開地言說和聆聽,從而拓展了女性史的研究。
米莉 ·史學理論 ·26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韓國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綜述四個專題。文章有《平安時代句題詩所引中國五言詩及其價值》、《韓國現存中國西北地區方志考略》等。
張伯偉 ·史學理論 ·29.8萬字
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18篇,對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對秦漢制度、秦漢國人意識、秦漢基層社會整合、秦漢各階層的發展演變等加以研究。本書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的國家、民族、社會的同一關系與動態特征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李禹階 李勉主編 ·史學理論 ·23.9萬字
近代中國人雖然從明治新漢語接受了大量新名詞,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論及所指事物,還是不由自主地會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義、格義附會。而且在解讀新名詞之時,往往不僅是比較西文原詞,將新名詞看作一個整體對應,而是分別從漢字組合各自的字義來理解詞義。如此一來,同一漢語新名詞在東文和中文語境中呈現不同形態,進而產生了許多彼此無法交集的歧義。不以名詞勾勒歷史,而是研究歷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釋一詞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2.5萬字
《歐亞學刊》匯集了內陸歐亞考古、歷史、文化、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每年兩輯。本輯收錄文章如下:史黨社《秦對“西戎”的兩種控制方式及其歷史意義》、段晴《精絕、鄯善古史鉤沉》、李錦繡《總材山考》、周思成《近代軍隊的軍功賞格初探》、王子今《〈龜茲左將軍劉平國作關城誦〉研究》、林梅村《家驢入華考》、林悟殊《唐后結社式明教再認識》、陳?!丁丛贰邓娭粌汗尚】肌?、沈勰《埃米塔什博物館藏蒙元金器調查》、YuTaishan《RecordsConcerningtheHephthalitesintheInscriptionsofGuptaTimes》、李鴻賓《全球視野中的唐朝崛起》,等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本刊以“災害與歷史”為名,即是基于在長期研究實踐中形成的“災害與歷史雙向互動、缺一不可”的認識。它主張以歷史的視野考察災害,同時,也從災害的角度探索歷史;災害不再是孤立、封閉的單一事件,不再是常態之外的非常態,而是深嵌于歷史之中的開放型動力系統,是歷史演化過程的一部分,而歷史也以災害為表征呈現其本質上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它也不再僅僅是對所謂過去的災害歷史的討論,而是從動態的過程的角度,亦即歷史的角度,對現在乃至未來災害情勢的觀察與預判。
夏明方 郝平主編 ·史學理論 ·27.5萬字
歷史認識論是哲學認識論的特殊組成部分,本書對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研究。歷史事實是已經消失了的過去的人和人的活動,對于今人而言,它已不復存在。那么,歷史事實存在過嗎?它是可知的嗎?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事實,它是通過史料的形式流傳和保存下來的,這些史料準確、真實嗎?歷史學家經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研究,把過去的事情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讀到的歷史著作。歷史學家個人并未親自經歷過他所寫的事情,他的論述正確可靠嗎?這就是歷史認識論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理論武器,對上述問題以及中外論者的成果進行考察,以求獲得新的進展,推動中國歷史哲學的研究和發展。
李士坤 ·史學理論 ·31.6萬字
清代的重慶是長江上游日益崛起的商業城市,也是一個重建之中的移民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商業會以怎樣的方式運行?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行業的人們又會通過怎樣的互動來塑造一個獨特的商業秩序?本書就是以清代《巴縣檔案》的商業訴訟案卷為主要素材,回答這兩個問題。書中勾勒出清代重慶商業制度的三個演進階段,并提煉出清代重慶市場中“以差(厘)馭商”的運行邏輯,即地方官府和商人都參與其中,而政治權力才是清代重慶商業變遷的決定性因素。
周琳 ·史學理論 ·33.7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本書對漢魏六朝雜傳的研究,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對漢魏六朝雜傳的存佚、著錄、作者等進行詳細考索,力求厘清每一種雜傳的基本情況;二是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細致的文本研究,對每一種雜傳的人物傳寫、敘事建構、風格取向等各方面進行系統解析;三是在對每一種雜傳微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個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創作進行宏觀審視,分析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品格,并對其歷史地位與價值做出判斷。作者試圖在史學與文學的廣闊領域中,以中國正統史傳和古典小說建立一個立體的坐標,通過跨文史或者說兼文兼史的視角,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觀照和研究。既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史學特征,揭示其史學價值和意義;也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文學內蘊特別是小說品格,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品格特征和人文內涵。同時,在客觀、準確描述漢魏六朝時期雜傳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漢魏六朝雜傳發展嬗變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建構漢魏六朝雜傳的歷史發展模型。
熊明 ·史學理論 ·47.8萬字
受域外學術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驅動,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呈活躍態勢,無論文獻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著述的發表,在各專史或各學史的領域都顯得相當突出。本書在反思各類專史學史混淆比較與比附狀況頻出的基礎上,從近代中國的案卷、審判、機構改制入手,抽絲剝繭,逐漸近真。一方面比較各方說法,不斷接近本事的真相,一方面因緣各方的態度有別,進而考察各方與此事的關系各異,將所謂法制史轉化為一般歷史的研究,以司法問題為線索脈絡,而不以法制史為范圍,試圖由社會的動態變化中見常情。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所論為廣義新史學,既包括王國維“開山”的“新史學”,又含有郭沫若“開辟草徑”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且多發此前不為人知或不被注意的新舊材料,考論其未曾深涉或長期規避的一些問題,帶有探幽發微的性質,有別于其他關于“新史學”的著論。最精彩之處,在“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縱論各史學大家。詳述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郭沫若等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理路。并且,注重歷史細節,狀寫陳垣與郭沫若的晤面,郭沫若造訪史語所的生動場景,以及郭沫若與陳寅恪之間的恩怨糾葛,深入人物內心,對歷史懸案給出新的解釋。《龍虎斗與馬牛風》一書,曾于2012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此為增訂本,增加了作者近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對更進一步了解現代中國史學家和史學大有裨益。
謝保成 ·史學理論 ·33.8萬字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內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本期論文觀點新穎,內容詳實。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30.6萬字
《唐將書帖》是萬歷援朝戰爭期間,一批明朝東征將士寫給朝鮮宣祖時期(1568—1608)著名相臣柳成龍的書信。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從釋讀《唐將書帖》出發,考證相關作者及關聯人物、事件等線索;中篇根據《唐將書帖》提供的線索探討明朝的戰略:從和談、練兵、糧餉及善后三個角度切入;下篇立足吳惟忠、駱尚志、張應種、吳宗道等具體人物,考察南兵北將及其變遷的軌跡,以期大致勾勒這場戰爭的輪廓并呈現明清時代多視角下動態歷史場景中的人物及命運。
楊海英 ·史學理論 ·44.4萬字
(意)艾格勒·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亞 ·史學理論 ·3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