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近代中國人雖然從明治新漢語接受了大量新名詞,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論及所指事物,還是不由自主地會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義、格義附會。而且在解讀新名詞之時,往往不僅是比較西文原詞,將新名詞看作一個整體對應,而是分別從漢字組合各自的字義來理解詞義。如此一來,同一漢語新名詞在東文和中文語境中呈現不同形態,進而產生了許多彼此無法交集的歧義。不以名詞勾勒歷史,而是研究歷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釋一詞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2.5萬字
《歐亞學刊》匯集了內陸歐亞考古、歷史、文化、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每年兩輯。本輯收錄文章如下:史黨社《秦對“西戎”的兩種控制方式及其歷史意義》、段晴《精絕、鄯善古史鉤沉》、李錦繡《總材山考》、周思成《近代軍隊的軍功賞格初探》、王子今《〈龜茲左將軍劉平國作關城誦〉研究》、林梅村《家驢入華考》、林悟殊《唐后結社式明教再認識》、陳希《〈元史〉所見只兒哈郎小考》、沈勰《埃米塔什博物館藏蒙元金器調查》、YuTaishan《RecordsConcerningtheHephthalitesintheInscriptionsofGuptaTimes》、李鴻賓《全球視野中的唐朝崛起》,等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18篇,對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對秦漢制度、秦漢國人意識、秦漢基層社會整合、秦漢各階層的發展演變等加以研究。本書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的國家、民族、社會的同一關系與動態特征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李禹階 李勉主編 ·史學理論 ·23.9萬字
學者治學離不開他生活的時代。時代對學者治學的影響主要表現了兩個方面:一是學術潮流,一是學術風氣。本書以“史潮與學風”為題,不僅是因為它們是治學大環境的主要要素,而且更因為它們在當今的中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者從過去十多年發表的相關文章、講話和采訪中,選出18篇,結為這本集子,分為“史潮”與“學風”兩編,每編各有三組文章,分別討論一個專題;“學風編”有一篇關于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附錄。這些文章結集出版時,僅作了個別的改動。希望讀者采取“各取所需”的態度,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倘若能夠對讀者在治學(特別是治史)方面有所幫助,那么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李伯重 ·史學理論 ·11萬字
清代的重慶是長江上游日益崛起的商業城市,也是一個重建之中的移民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商業會以怎樣的方式運行?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行業的人們又會通過怎樣的互動來塑造一個獨特的商業秩序?本書就是以清代《巴縣檔案》的商業訴訟案卷為主要素材,回答這兩個問題。書中勾勒出清代重慶商業制度的三個演進階段,并提煉出清代重慶市場中“以差(厘)馭商”的運行邏輯,即地方官府和商人都參與其中,而政治權力才是清代重慶商業變遷的決定性因素。
周琳 ·史學理論 ·33.7萬字
本刊以“災害與歷史”為名,即是基于在長期研究實踐中形成的“災害與歷史雙向互動、缺一不可”的認識。它主張以歷史的視野考察災害,同時,也從災害的角度探索歷史;災害不再是孤立、封閉的單一事件,不再是常態之外的非常態,而是深嵌于歷史之中的開放型動力系統,是歷史演化過程的一部分,而歷史也以災害為表征呈現其本質上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它也不再僅僅是對所謂過去的災害歷史的討論,而是從動態的過程的角度,亦即歷史的角度,對現在乃至未來災害情勢的觀察與預判。
夏明方 郝平主編 ·史學理論 ·27.5萬字
《羅馬的建國敘述》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54期,主要關注史家和文人對羅馬建國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敘述視角。羅馬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同時面臨巨大的希臘壓力。因此,羅馬有見識的思考者一直嘗試建立羅馬文明的自主性,這一點突出地呈現于對羅馬建國這一母題的不斷追溯和敘述中。本輯的主題論文選擇了四篇相關文獻,分別關注史家李維的構造,探討維吉爾通過埃涅阿斯對羅馬特質的表達,研究西塞羅理解的羅馬政制,勾勒基督教思想世界對羅馬的塑造。本輯刊的其他常設欄目也各具特色。
婁林主編 ·史學理論 ·16.7萬字
受域外學術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驅動,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呈活躍態勢,無論文獻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著述的發表,在各專史或各學史的領域都顯得相當突出。本書在反思各類專史學史混淆比較與比附狀況頻出的基礎上,從近代中國的案卷、審判、機構改制入手,抽絲剝繭,逐漸近真。一方面比較各方說法,不斷接近本事的真相,一方面因緣各方的態度有別,進而考察各方與此事的關系各異,將所謂法制史轉化為一般歷史的研究,以司法問題為線索脈絡,而不以法制史為范圍,試圖由社會的動態變化中見常情。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內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本期論文觀點新穎,內容詳實。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所論為廣義新史學,既包括王國維“開山”的“新史學”,又含有郭沫若“開辟草徑”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且多發此前不為人知或不被注意的新舊材料,考論其未曾深涉或長期規避的一些問題,帶有探幽發微的性質,有別于其他關于“新史學”的著論。最精彩之處,在“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縱論各史學大家。詳述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郭沫若等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理路。并且,注重歷史細節,狀寫陳垣與郭沫若的晤面,郭沫若造訪史語所的生動場景,以及郭沫若與陳寅恪之間的恩怨糾葛,深入人物內心,對歷史懸案給出新的解釋。《龍虎斗與馬牛風》一書,曾于2012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此為增訂本,增加了作者近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對更進一步了解現代中國史學家和史學大有裨益。
謝保成 ·史學理論 ·33.8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本書對漢魏六朝雜傳的研究,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對漢魏六朝雜傳的存佚、著錄、作者等進行詳細考索,力求厘清每一種雜傳的基本情況;二是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細致的文本研究,對每一種雜傳的人物傳寫、敘事建構、風格取向等各方面進行系統解析;三是在對每一種雜傳微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個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創作進行宏觀審視,分析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品格,并對其歷史地位與價值做出判斷。作者試圖在史學與文學的廣闊領域中,以中國正統史傳和古典小說建立一個立體的坐標,通過跨文史或者說兼文兼史的視角,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觀照和研究。既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史學特征,揭示其史學價值和意義;也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文學內蘊特別是小說品格,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品格特征和人文內涵。同時,在客觀、準確描述漢魏六朝時期雜傳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漢魏六朝雜傳發展嬗變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建構漢魏六朝雜傳的歷史發展模型。
熊明 ·史學理論 ·47.8萬字
《史林新探》一書是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丁健教授的學術文章結集,全書共計15萬字,主要涉及的是作者在古籍整理、史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章均已在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集所收錄的研究文章體現了作者在學術領域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收文章往往著眼于具體而微的學術問題,在用筆嚴謹的同時,還追求活潑生動。這些文章論述注重由淺入深、以小見大,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對學界同仁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丁健 ·史學理論 ·14.2萬字
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和晚清到民國初年的中西戲劇文化交流有著極為密切而直接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這一時段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相當大的誤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們習慣性地把西方戲劇看作一個連續一致的整體,以易卜生式的戲劇作為現代戲劇唯一合法的存在形態,因而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清末出訪歐洲的國人所觀看和接受的實際是十九世紀西方的主流戲劇,它屬于可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戲劇”的完全不同的劇場史范疇。本書的基本目標就是希望通過重新檢閱晚清國人出訪歐洲留下的觀劇筆記材料,對中西戲劇交流史上這一被遺忘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無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發覆。
孫柏 ·史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論題涉及“唐宋社會變革”假說的反思與區域視域下的“歷史中國”、宋朝的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官治與民治視域下宋朝村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書寫取向的宋朝女性對儒家綱常理念的墨守與突破、區域史取徑下的宋朝東南“地方社會”、鄉胥在賦役征派過程中的表現等,所收書評類文字,是作者近年“精讀一部書”計劃下教導模式的一項探索。本書在整體史觀下思考“歷史中國”視域下的“區域”與“中國”,矚目問題意識、視野、文獻、架構、文辭,顯現出作者承繼古典傳統、思考文獻數字化、學科整合時代歷史研究的既有與未來路徑,如何更好在當今現實境況下追求精深之作和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努力。
刁培俊 ·史學理論 ·55.9萬字
《昭明文選》作為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座豐富礦藏。唐以后的文人,都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詩文家幾乎無一不受到這部文學總集的影響。“選學”的產生和幾度興盛,更促進了《文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歷屆《文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文選”學研究者隊伍不斷擴大,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同時,每屆研討會后所出的論文集,已經不能夠滿足《文選》研究的需要。基于此,長春師范大學《昭明文選》研究所在學校出版經費的有力支持下,定于自2017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期《文選學研究》輯刊,輯刊系“文選”學研究的專刊,并得到了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的支持,作為文選學研究會的會刊出版發行。創刊宗旨是通過本輯刊的學術切磋、信息交流、資料匯集,探索“文選”學研究的新領域,為“文選”學提供研究成果與信息交流的新平臺。輯刊立足于刊發“文選”學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動態,并面向國內外廣大“文選”學研究者公開發行。
陳延嘉 主編 ·史學理論 ·18.4萬字
歷史認識論是哲學認識論的特殊組成部分,本書對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研究。歷史事實是已經消失了的過去的人和人的活動,對于今人而言,它已不復存在。那么,歷史事實存在過嗎?它是可知的嗎?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事實,它是通過史料的形式流傳和保存下來的,這些史料準確、真實嗎?歷史學家經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研究,把過去的事情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讀到的歷史著作。歷史學家個人并未親自經歷過他所寫的事情,他的論述正確可靠嗎?這就是歷史認識論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理論武器,對上述問題以及中外論者的成果進行考察,以求獲得新的進展,推動中國歷史哲學的研究和發展。
李士坤 ·史學理論 ·31.6萬字
明清時期,為維持正常進貢及貿易關系,琉球國人需要學習當時中國官話,因此編寫了不少官話課本。本書對現存琉球官話課本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從文獻學、國際漢語教育史、中琉交流史三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琉球官話課本種類、數量、內容與現藏情況考察;新見課本抄本及稀見課本文獻的深層分析;琉球官話課本國際漢語教育史價值的揭示;琉球官話課本所存中琉交流史料的考證。
范常喜 ·史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詳細勾勒出清代云南釋奠禮樂的傳承歷史狀況。在此基礎上,以釋奠禮樂在清代大理地區、臨安地區及麗江地區的傳承狀況為例,分析清代釋奠禮樂代表的儒學禮樂與云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嬗變與融合,并對釋奠禮樂與云南傳統音樂文化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清代以釋奠禮樂為代表的儒學禮樂在云南的多樣化發展及其對云南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洪江 ·史學理論 ·23.1萬字
《西方兒童史》是一部以兒童研究為主題的論著,按時間順序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下卷自18世紀迄今。全書一方面從不同時期社會對兒童的不同定義及對待、年齡段的劃分的變化、不同性別或不同年齡兒童的社會角色、兒童禮儀、家庭環境、學習規劃、活動場所等角度,構成完整的兒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細節豐富、論證翔實的專題史形式,研究現代棄兒、兒童務工、殘疾兒童等問題,深化了對西方兒童史重要主題的思考。
(意)艾格勒·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亞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清末新政時期(1901—1911),中國的現代化運動進步顯著,并因此在近年來受到學界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本書的研究對象編訂名詞館和貴胄學堂,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獨具時代特色的新政機構。這一時期,大量外來新思想涌入中國,在政界和知識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清朝統治者一方面通過興辦新式教育,因勢利導,使新思想、新文化為己所用,幫助其推進新政、穩固統治。貴胄學堂正是清廷為輔助王公貴族學習新學、辦理新政而設的新式學校。另一方面,新思想、新名詞的流行又使其警惕,為此加強了思想控制。編訂名詞館的設立,表面上是為統一各學科名詞的譯名,其背后的目的則是強化審查,控制思想。清末新政中,政治與文化從來都是不能分割的。從這兩個新政機構觀察清末新政和社會文化,或許能發現此前未曾注意的風景。
何思源 程學峰 ·史學理論 ·1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