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政治生態與制度實踐為路徑,聚焦清代捐納與國家治理之復雜關系,深描捐納作為朝廷的錢袋子、士紳晉升的新梯子和滿漢勢力對抗的新場子,在特定的政局中千變萬化、波譎云詭的諸種圖景,進而勾勒捐納和科舉等新場域中滿漢雙方“隱形對抗”的演變歷程和內在邏輯,探析清代滿漢對抗最終走向“制度性溶解”的內在理路和深層機制,總結清代國家治理中技術、制度和文化的多重經驗。
吳四伍 ·史學理論 ·31.5萬字
本書圍繞歷史學科本質和學科基本問題,梳理具體學科的學術史,以便完整清晰的梳理學科發展的脈絡,呈現學科發展過程中不同學派和流派的產生、發展變化及其影響。介紹了“歷史學學術規范概述”、“歷史學基本研究規范”、“歷史學研究程序規范”、“歷史學寫作規范”、“歷史學引文規范”、“歷史學成果發表規范”、“歷史學學術批評與學術評價規范”、“”歷史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
胡阿祥 顏岸青 ·史學理論 ·24.8萬字
與修昔底德等后世歷史學家相比,希羅多德這位“歷史之父”更加注重傳達歷史的含義,除了原原本本地講述古代故事之外,他還在其“歷史的”記錄中加入了創作性的內容,使《歷史》一書在某些角度更像是關于世界的另一種傳說。本書上部從希羅多德的生平出發,探討了《歷史》的成書過程,以及它記錄歷史和世界的方式;下部結合《歷史》文本進行分析,提出“車輪”的說法,彰顯出希羅多德關于世界均衡的主張。
(日)中務哲朗 ·史學理論 ·9.6萬字
《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主要講述了,什么是“全球史”?它與“世界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如何研究和書寫“全球史”?如何從全球史視角來探討文明互動?這些問題構成了《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的研究主題。全球史在西方普世史和文明史的史學傳統下于20世紀下半葉興起于美國,從整體觀和聯系觀出發來探討世界歷史上的跨國和互動現象,因此不同文明、國家或社會之間的互動成了全球史研究中的一條主線。文明互動這一宏大主題涵蓋了不同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生態等各個領域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但《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主要探討了“文明”觀念在歐洲和中國的形成發展及其傳播,以及全球視野下的疾病傳播等問題。
劉文明 ·史學理論 ·24.3萬字
《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是根據歷年來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匯編而成。《中國古代史學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分冊之一,由《史學史研究》雜志上中國古代史學部分的重要研究論文匯編而成,其中作者包括白壽彝、侯外廬等史學大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冊主要是關于隋唐至清代的史學史研究論文,此時期的研究重點在于凸顯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國史學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爭論,是我國古代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向燕南主編 ·史學理論 ·35.9萬字
現代意義上的口述史學自20世紀40年代從西方興起,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嚴格定義和規范的專門學科,在我國史學界也越來越受關注并有蓬勃發展的趨勢。本書精選國內外有關文章近20篇,旨在盡可能系統和全面地向讀者展現口述歷史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基本理論和學術規范。有鑒于口述史學實踐性強的特點,本書特別注意收集國內國外題材與風格各異的口述史經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經驗體會,展現口述史實踐中諸多關鍵環節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以期為初涉口述歷史的讀者了解口述史學科和從事口述史實踐,提供某些有意義的借鑒。
定宜莊 汪潤 ·史學理論 ·31.5萬字
《簡帛學論稿》收錄了作者近三十年來從事簡帛研究所撰寫的有關學術論文、書評及綜述等39篇,主要涉及云夢秦簡、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天長紀莊木牘、尹灣漢簡等諸批重要簡牘的專題研究,以及簡帛學的學科分支、中國簡帛學體系的構建、出土簡帛整理的理論總結與研究、簡帛學史的理論總結與研究等有關簡帛學理論與學科建設的系列前沿思考。該書研究既專注于中國境內出土的簡牘帛書資料,亦涉及中國以外世界其他國家出土簡牘的整理研究與國際合作;既關注東亞范圍內漢文簡牘的出土,亦留意我國古代民族文字簡牘的價值與意義,具體研究實踐與理論凝練提升并重,以我為主與全球視野并舉,基本代表和反映了本人各時期簡帛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展和認識,以及長期以來從事簡帛研究的學術心路歷程和思考努力,對推進當前我國簡帛學的學科建設乃至國際簡帛學體系的構建等,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較好的學術價值。
蔡萬進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水利社會史是近年來區域社會史研究中最為活躍的一個領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有利既有害,利害相隨,過猶不及,趨利避害,無論在豐水區,還是缺水區,均是如此。這也提示研究者,通過不同空間尺度的“流域”研究,切實把水利社會放在生態環境中加以考察,把水利社會作為自然與社會聯結的紐帶,深化區域社會史研究。本書從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具體“流域”的個案研究、水利與水害、鄉村與城市等方面,集中體現了山西水利社會研究的新探索。圍繞歷史時期山西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內容涉及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廢、分水爭水、水權水案、水利水災、禮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的基本研究框架。
行龍編著 ·史學理論 ·25.9萬字
《文化傳播與文化建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2輯,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本輯收入美國史學者李劍鳴、法國史學者郭華榕和洪慶明、羅馬史學者劉津瑜等多位知名學者的精彩文章,力圖從文化的傳播、接受,以及建構的角度,呈現當下世界史研究的新發展、新趨勢和新史料,視角豐富多元,不僅能反映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能呈現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極具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1萬字
《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新論》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祖杰教授和呂和應副教授主編,收錄了2016年四川大學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前沿論壇優秀論文,主要涉及從古希臘到20世紀西方史學各個階段的發展研究情況,整本論文集全面反映了近些年國內西方史學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原祖杰 呂和應主編 ·史學理論 ·21.5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人生留下的重要專著,原為受教育部聘請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作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對東漢以前的中國歷史進行嚴格篩選,用說故事的手法寫出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發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有趣,無半點枯澀呆板,同時富于內涵和深度。
張蔭麟 ·史學理論 ·14.3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通過對數萬個18世紀的廣東米價數據的分析,討論了中國傳統社會晚期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陳春聲 ·史學理論 ·25.1萬字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在侵占地區實施奴化教育,作為其侵略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一種手段。本書運用大量檔案資料,從初、中、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及留日教育等幾個方面分別論述了汪偽統治區奴化教育的方針政策及其具體實施情況,對汪偽統治區奴化教育系統做出了全面闡釋,對這一地區抗戰爆發前和抗戰結束后教育的發展情況也進行了概述。
夏軍 沈嵐 曹必宏 ·史學理論 ·33.7萬字
本書共十二章,論述了有關中國史學發展諸多重要問題:有關于史學名著《史記》、《史通》等成就的闡發,有關于學術思潮變遷的追蹤、分析,有關于重要史實的考訂辨析,也有關于某些時論的學術爭鳴。貫穿全書的學術旨趣是:貫通上下的研究,抓住史學史進程的關鍵之點;闡發史學名著內容的精深和編纂方法的高超;深入發掘和著力弘揚蘊藏于史學名著之中的民族文化偉大創造力。全書反映出作者以“歷史傳承與中華民族精神”為主線來考察中國史學演進路徑的新視野。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9.6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80年代至今在國內學術刊物及主流媒體上公開發表的關于中國近代史以及國際關系方面的論文和時評。如《曾國藩洋務思想的形成、性質和作用》、《錯誤的言行危險的后果——論戰后日本對二次大戰的認識》等。
王少普 ·史學理論 ·44.3萬字
該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過程及其意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史記》是先秦文學的集大成者,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神秘文化。該書稿將以其為研究內容,分三章進行深入探究,第一章《史記》生葬祭祀的神秘文化研究,第二章史記神秘儀式研究,第三章《史記》其他神秘事象研究。神秘文化沿襲前年,至今在民間保留著古老的習俗。對神秘文化的研究核心就是對人的研究,作者的研究將展示出上古時期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反映當時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靳希 ·史學理論 ·13.9萬字
全書圍繞Altertumswissenschaft(古典學)一詞展開,這一由19世紀德國學者發明的新詞語用來指稱與古代世界有關的一切事物的研究,并把這種研究想象為一個整體。古典學的任務就是利用科學的力量來復活那已逝的世界,維拉莫威茲相信,這種復活的意義就在于喚醒情感和理想,為現在和未來的時代注入古人曾有過的生氣與活力。
(德)維拉莫威茲 ·史學理論 ·23萬字
本書基于臺灣淡新檔案、清代巴縣檔案、民國龍泉檔案,以及一些地方司法檔案中所記載的大量與租佃相關的訴訟案件當中有關租佃糾紛中的社會背景、當事人具體的心理情緒、理性認知以及互動行為等細致信息,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租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梳理了中國傳統基層社會中的法治教化、社會習俗、情理結構、市場原則等治理邏輯相互作用的過程,而其中的”情理結構“將是理解政治治理力量滲入基層社會的關鍵。
凌鵬 ·史學理論 ·21.7萬字
基于相互參看的中越“雙主體”立場,本書對具有典型交往意義的明代中越文學交往進行系統研究。在充分掌握雙方交往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從中越雙方的交互立場出發,研究他們相互建構的使臣形象、地域形象、國家形象以及他們文學書寫的文體、主題、策略、民族文化心態等,體現“南北望”的研究宗旨,在“立足中國自身看周邊”的同時兼顧“從周邊看中國”的視角和立場。
馮小祿 張歡 ·史學理論 ·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