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格局。在史學、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本書從《史記》的成書過程、內容、體例、取材、史料運用與價值、述史框架、書法、史學理論、編纂、《史記》紀傳與傳記文學等方面,探討《史記》的創作方法和過程等。在熟稔《史記》的基礎上,作者對相關史料進行了詳細梳理與認真辨析,于前人舊說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說詳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趙生群 ·史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收錄兩部中國中古史的傳世杰作,均撰寫于抗戰之時。亦為憂患之書。前書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方面闡說隋唐二代制度之全體因革要點與局部發展歷程。后書是前書的姊妹篇,討論了統治階級、黨派分野、內政外交諸專題,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綱要,悉在此三篇之中。
陳寅恪 ·史學理論 ·18.4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4.9萬字
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力來源何處?是社會關系、經濟、軍事還是意識形態?其中哪一項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早期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得以建立,并被潛在的精英所統治的?作者蒂莫西·厄爾以其長期工作的丹麥、夏威夷、安第斯三大區域的史前考古材料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在早期社會權力起源過程中,酋長如何獲得權力,以及這些不同的權力來源對相應的社會進化策略產生的可能影響。本書是理論與案例的強有力綜合,為讀者理解權力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國家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蒂莫西·厄爾 ·史學理論 ·14.1萬字
《西游記》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而其中的人物也是幾百年來知名度最高的故事角色。但既然是故事,是傳說,人們總是不以其為真,認為整部《西游》只是部虛構小說而已。本書作者查閱大量史料,將《西游記》如庖丁解牛般層層剖析,從一個個細節出發,與正史資料相印證,從而構建起一個真實的西游故事。本書告訴讀者,在真實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那些出耳熟能詳的情節與叱咤風云的人物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本書既要展現出《西游記》一書空前絕后的風采,更要呈現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西游。
司馬路 ·史學理論 ·19.6萬字
本書是對宋代田賦制度進行再探討的研究之作。本書認為,作為一項正式國家稅收制度,真正意義上的田賦在宋代才最終確立。宋廷通過兩次大規模田土調查與丈量工作,首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相對完整的土地資料登錄工作,從而建立以田土作為切實賦稅征收對象與依據的田賦制度。與此相伴,由依據田土色等、月巴瘠、高下而確定的級差稅率取代了以往的全國統一稅率,也促進了田賦制度走向合理。田賦征納流程亦在田賦制度逐步完善過程中嚴密起來,并促進了田賦稅制的向前發展。宋代以后各朝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是對宋的沿襲挪用。宋代田賦附加稅與農民負擔是本書綜合考察的另一重要問題。綜論之,宋代田賦附加稅沉重一方面源自國家財政需求擴大與田賦征稅原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與宋代國家財政分配體制過度集權有關。
田曉忠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戴克里先既是三世紀危機的“終結者”,也是羅馬帝國后期歷史的開啟者。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綏靖行省,平定邊境,改革貨幣與稅賦,重構了軍隊和行省,對基督教進行最后一次大迫害,恢復了穩定,從而使羅馬帝國繼續殘存近兩百年。
張曉校 ·史學理論 ·18.9萬字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十篇論文,對薩珊波斯的政教關系、法律文書和祆教風神等進行了考察。同時對穆格山粟特文婚約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樣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問題。開篇紀念蔡鴻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編所包含的十篇書評和會議綜述,主要對涉及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古伊朗文明向東傳播的若干著作進行評述,以志作者研習波斯文明與古代中國這一課題的學緣。
張小貴 ·史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將人類歷史分為十個時代,彰顯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歷史觀,即歷史是人類理性覺醒的產物,是人類理性不斷解放的過程,歷史進步的階段基本上就相應于人類理性發展的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長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們有理由對于未來寄予無窮的信心和希望。
(法)孔多塞 ·史學理論 ·13.1萬字
在清代,對于絕大多數平民來說,家庭和家族幾乎是他們長期生活的唯一場域,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人們發生互動、沖突乃至犯罪行為的主要場域之一。而“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使得司法格外關注家族內部的犯罪行為,并借助刑罰規范等級秩序,貫徹儒家倫理。本書以五服制度為視角,從卷帙浩繁的各種刑案匯編中摘擇關于家族內部犯罪的數十個案例,在此基礎上,著意總結在涉及此類犯罪時,清代各級法司的裁判標準與推理邏輯,以此說明宗法等級秩序對法律的影響與支配,彰顯中國古代法律倫理化的特征。
魏道明 ·史學理論 ·13.3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人生留下的重要專著,原為受教育部聘請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作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對東漢以前的中國歷史進行嚴格篩選,用說故事的手法寫出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發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有趣,無半點枯澀呆板,同時富于內涵和深度。
張蔭麟 ·史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收錄五篇研究論文和一篇譯作,利用西方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結構功能探討法”來研究中國歷史,倡導歷史結構解析、歷時回饋和整體觀等治史理論,是作者多年史學研究實踐與理論方法闡述的范本。
管東貴 ·史學理論 ·9.3萬字
依據出土歷簡資料對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漢武帝太初改歷前的歷法做了系統的探究。判定這一時期分三個階段行用過不同的歷法,三個階段的起止時間為:秦王政元年至漢高祖五年(前206年)十二月、漢高祖五年正月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前元元年(前163年)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三個時段歷法的歲首建正、置閏規則、節氣算法相同,但朔望月起算點存在明顯差值。這反映了當時歷法改革的基本情況,據此對這一時期“歷法后天”進行了探討。
李忠林 ·史學理論 ·8.7萬字
《世界歷史評論》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陣地、新平臺,每年兩輯,全面展現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發展、新成果;劉家和先生特別題字,發表劉津渝、黃洋、張巍等多位學者重要研究成果,特別收錄古希臘羅馬文化大家王煥生、張竹明的訪談與講座。《古典學在中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5輯,主題為“古典學在中國”,分為“專論”“評論”“書評”“訪談”和“文獻與史料”五個欄目,主要研究希臘、羅馬知識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本輯收入王煥生、張竹明、劉津渝、黃洋、張巍、等諸位名家的精彩文章19篇,黃洋論證了雅典民主政治事實上并非僅為下層公民的統治,精英階層也起了關鍵的作用,劉津瑜等梳理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作品在歐美的校勘、譯注和研究歷程以及在中文世界的翻譯、研究情況,白鋼研究了口傳詩歌理論視野下的荷馬史詩及其“深度”,視角豐富多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19.9萬字
《口述史研究》是由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關于口述史的連續性出版物,此為第四輯。本輯共收入專題學術論文11篇,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捷克與中國的12位學者圍繞口述歷史與環境研究,口述歷史、記憶與認同,口述歷史與女性研究,口述歷史教學,以及口述歷史經驗總結與思考等專題展開跨學科與跨領域探討。此外,還收入書評書介5篇,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來國內外口述史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
楊祥銀主編 ·史學理論 ·19.4萬字
讀歷史就像喝酒,一要品,二要慢慢享受,三不要過量,微醺的狀態是最好的。本書是作者的歷史隨筆集《歷史豈有底稿》同系列第三冊,從韓非子到康德,從王昭君到納蘭容若,從長恨歌到夏洛特煩惱,帶你穿越時光隧道,體會歷史的風塵。歷史是一個深宅大院,我們都是偶爾透過門縫看了那么一點點。
侯興國 ·史學理論 ·18.2萬字
麥克法蘭以最古老的現代國家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面面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啟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系。他希望這幅關于“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面,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歷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英)麥克法蘭主講 劉北成評議 ·史學理論 ·19.5萬字
高一涵先后完成的兩個研究專題的合集,分別對我國歷史上的御史制度、內閣制度的來龍去脈做了完整的介紹。這兩種研究專題,體裁大致一樣,都是從歷史上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國的政治制度,作成一個有系統的敘述。所采取的材料雖然不甚完全,但是變遷沿革的概要,卻已詳敘無遺。或者可供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一點半點參考,也未可知。
高一涵 ·史學理論 ·4.4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演說辭在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撤戰爭史》(以下簡稱《伯史》)中約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將演說應用到歷史作品的傳統中,修昔底德的演說辭是十分突出的。這種極具特色的寫作方式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和分歧。本書試圖從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說辭的視角出發,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說辭的原因,探尋演說辭的真實性,進而闡釋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運用演說辭的創作手法值得重視與借鑒。從而揭示演說辭所體現的那個時代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反映了修昔底德的思想觀念,具有相當史料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
沈芝 ·史學理論 ·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