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部有關《資治通鑒》版本知識的簡明讀本。全書以清嘉慶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鑒》入手,細致探討了胡三省《通鑒注》出版以來有關《資治通鑒》的版本源流問題。全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學知識和歷史學方法,將胡注《通鑒》撰述及出版的相關歷史背景與中國古代圖書的版本學基本問題,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了系統闡述。同時,讓廣大讀者在了解《通鑒》版本的基礎上,對其史料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是本書在版本學、歷史文獻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辛德勇 ·史學理論 ·9.8萬字
《杭州宋代食料史》是作者繼《中國食料史》之后的第一個個案研究。宋代是杭州食料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如果說此前的杭州食料還泯然于江南傳統的“飯稻羹魚”,與周邊地區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那么此后的杭州食料就帶著自己的濃郁色彩粉墨登場,而且被一直延續下來??梢哉f“杭邦食料”的格局就典定于宋代,現代所謂的“杭邦菜”就建立在這種“杭邦食料”的基礎上。書中介紹了多種食料,內容豐富。
俞為潔 ·史學理論 ·16.4萬字
韓大偉教授的學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從事匈奴研究,2000年以后則主要從事中國經學研究,其經學研究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討論經學,重點關注經學的傳承。韓教授希望通過撰寫《中國經學史》系列,總結自己約二十年的經學研究,并填補西方學界尚無中國經學通史的空白?!吨袊泴W史?周代卷》中涉及以西方經學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國經學文本,這樣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探討周代經學的學術機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學史研究著作。
(美)韓大偉 ·史學理論 ·18.3萬字
本書聚焦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同時代中國問題的觀察與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為他者的觀察者是如何認識、分析、評價中國的歷史變革的。本書選取中江兆民、有賀長雄、內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樸、竹內好、溝口雄三等人,圍繞政治真理與優良政體、文明的傳承與民族國家建構、傳統社會的轉型與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革命與現代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理論課題,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們的中國研究。本書有助于完善關于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日本學界反思其近現代中國研究中的偏見與不足。
何鵬舉 ·史學理論 ·18萬字
“歷史人類學”源于20世紀7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的第三代學者,它是汲取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歷史研究的跨學科領域,并在90年代進入中國,影響了華南地域社會的歷史研究。本書梳理了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華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論貢獻,歸納了歷史的實質論、主體論、過程論、實踐論的理論框架,并嘗試以人類學“實踐理論”的視角來思考歷史研究。本書內容涉及歷史的能動者及其能動實踐,歷史建構中的資本與象征實踐,以及“文治復興”的共主體實踐等。
張小軍 ·史學理論 ·16萬字
書稿以明清時期的士紳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士紳階層的形成、士紳社會的本質特征、士紳階層的式微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士紳是富民階層崛起與持續發展的結果,財富占有者通過擴展知識獲取紳權,并在紳權的庇護下壟斷經濟資源,然而紳權的過度擴張而使得官紳民的社會結構失衡,加上興辦團練、廢除科舉等的沖擊,士紳社會最終走向消亡,從而通過歷史的視角,論證了士紳社會是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最高階段的觀點。
林文勛 薛政超 ·史學理論 ·11.7萬字
本書是一部有關中國自先秦至元末歷史的漫筆集,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以人物為中心,通過其人其事及在歷史關鍵處的作為,探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特點,并以今天的立場加以分析。其重點則在用“大歷史觀”論述中國歷史,及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經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前后連貫。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為主,所敘事之影響,已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
黃仁宇 ·史學理論 ·13.4萬字
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中國古代社會,即便是富可敵國的人物、至高無上的帝王,也難逃疾病的困擾。從秦始皇求仙問藥開始,那些憑一己之力即可左右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就開始與疾病抗爭。本書從病學角度入手,探討疾病、丹藥與歷史動蕩之間的聯系,以及疾病和關鍵人物面對疾病做出的抉擇引發的連鎖反應。人人都會得病,疾病深深嵌入歷史,只是我們常從當代醫學的角度看問題,忽略了疾病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作者嘗試把歷史記載中疏忽的細節挖掘出來,為讀者認識歷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唐山 ·史學理論 ·17.9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人生留下的重要專著,原為受教育部聘請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作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對東漢以前的中國歷史進行嚴格篩選,用說故事的手法寫出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發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有趣,無半點枯澀呆板,同時富于內涵和深度。
張蔭麟 ·史學理論 ·14.3萬字
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是日本史上空前未有的復合建筑群,而“大奧”,是這建筑最深處的存在,亦是位于權力中心的女性所建立的組織結構。大奧的世界,因幽閉而引人遐想。至高統治的背后,將軍與執掌大奧的御臺所,如何度過一日三餐的常規生活?位分森嚴的種種規制之下,暗藏著怎樣生動的人情細節?兩百年的大奧一夢,如何開始,又如何落幕?“衹園精舍鐘聲,流響諸形無常,沙羅雙樹花色,顯示盛者必衰,驕奢者不久長,猶如春夢一場,強梁者終敗亡,恰如風前微塵?!币徊侩[秘的幕府史話,悲歡虛實,從頭道來。
(日)茂呂美耶 ·史學理論 ·11.7萬字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歷的革命和危機有什么共同規律?每一次政權解體和崩潰是否有跡可循?美國為何會在21世紀20年代突然經歷動亂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機又將在何時降臨?為了揭開歷史周期的面紗,歷史動力學開創者彼得·圖爾欽基于匯編的史料記錄,采用數據科學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蹤復雜的社會系統中不同“運動部分”之間錯綜復雜、相互作用的網絡,試圖找到和平與沖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在書中,圖爾欽首先回顧過往,引入民眾貧困化和精英生產過剩這兩大因素,以解釋社會動蕩局面的形成基礎;為避免敘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結合美的現實經驗勾畫個例,呈現沖突各方的處境和訴求,包括面臨絕望之死的底層、不滿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則著眼危機爆發的后果和未來的出路,在比較眾多國家(如烏克蘭、英國等)的應對策略和博弈選擇時,作者探討如何采取正確的措施,以度過當下的混亂時期。對于想要了解歷史動力學方法的讀者,三篇精彩的附錄也不可錯過。
(美)彼得·圖爾欽 ·史學理論 ·17.3萬字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郭沫若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梢哉J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王學典 ·史學理論 ·15.6萬字
拿破侖、希特勒、佛朗哥……這些似有定論的歷史人物,在一位醫學教授的筆下會是什么樣的形象呢?留學、執教并生活于歐美多年的醫學教授彭志翔,行腳萬里親赴關涉上述人物的歷史現場,竟然發掘出一樁樁令人訝異的歷史事件。原來——第三帝國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希特勒就曾多次差點喪身于部下的暗殺。悲壯的列寧格勒戰役,其壯世所皆知,其悲則遠不只是讓人瞠目結舌。二戰中,獨裁者佛朗哥那些令人看不懂的舉動,竟然為后來西班牙走上民主軌道做了意外的鋪墊?!谶@里,歷史的復雜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個體生命不可避免的偶然令人唏噓,而彭志翔教授對人類不同文明價值的探討與思索,更是意義深遠。
彭志翔 ·史學理論 ·15.8萬字
全球史學史專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為方法,打開認識歷史的新視角。情感史已然成為當代史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它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史學觀念,從自然/社會、身/心的二元論,到男性中心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述,也帶來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歷史事實?史料的價值如何檢驗?歷史學家是否應該持有道德立場?歷史敘述是否需要連貫一致?……本書為世界史學史專家、光啟情感史主編王晴佳教授多年來介紹、探討與實踐情感史研究的論文集,系統介紹情感史的緣起與發展、理論與價值,并在此基礎上以案例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王晴佳 ·史學理論 ·16.1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收錄五篇研究論文和一篇譯作,利用西方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結構功能探討法”來研究中國歷史,倡導歷史結構解析、歷時回饋和整體觀等治史理論,是作者多年史學研究實踐與理論方法闡述的范本。
管東貴 ·史學理論 ·9.3萬字
《口述史研究》是由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關于口述史的連續性出版物,此為第四輯。本輯共收入專題學術論文11篇,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捷克與中國的12位學者圍繞口述歷史與環境研究,口述歷史、記憶與認同,口述歷史與女性研究,口述歷史教學,以及口述歷史經驗總結與思考等專題展開跨學科與跨領域探討。此外,還收入書評書介5篇,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來國內外口述史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
楊祥銀主編 ·史學理論 ·19.4萬字
讀歷史就像喝酒,一要品,二要慢慢享受,三不要過量,微醺的狀態是最好的。本書是作者的歷史隨筆集《歷史豈有底稿》同系列第三冊,從韓非子到康德,從王昭君到納蘭容若,從長恨歌到夏洛特煩惱,帶你穿越時光隧道,體會歷史的風塵。歷史是一個深宅大院,我們都是偶爾透過門縫看了那么一點點。
侯興國 ·史學理論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