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蔡邕及其著述為研究對象,對東漢后期的經學與文學關系進行探討,以典型個案研究帶動相關領域的考察,具體深入地分析了蔡邕著述中的經學意象、事象、典故,探討了蔡邕經學理念在文學上的表現以及禮樂經師與著述的關系,最后對蔡邕的著述進行文獻考辨和文學解讀。全書由點到面,從淺入深,對于讀者更深刻地分析考察蔡邕在東漢后期文學與經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漢代經學與文學的關聯與互動。
趙德波 ·史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以清初福建遺民文人共時性的多元化心態特征與歷時性的心態嬗變為線索,構建雙重遺民群體網絡結構。圍繞遺民士人的著述,聚焦忠孝仁義、愛國英勇等遺民文化品質,對這一群體在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意識下的遺民氣節與家國情懷,展開不同向度的研究與思考,探討易代之際遺民士人離散書寫的傳播意義。本書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遺民文學的研究視角,推動遺民文化思想與文學生產價值的當代化,促進閩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
張小琴 ·史學理論 ·18.9萬字
民國時期的地方自治運動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它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的政治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20世紀20年代的浙江自治運動是當時全國自治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傅幼玲著的《孫傳芳與浙江自治運動》較全面地論證了孫傳芳在1924—1926年統治江浙期間,對浙江省的自治運動所持有的態度和采取的政策,以及對浙江自治運動所產生的影響。
傅幼玲 ·史學理論 ·10.5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史與物》所及一九○九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中國學者和學術機構等寫給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三十八封信,以及與此相關的十三個附件,是為研究過去兩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近現代學術的起源以及覆蓋歐亞大陸的思想遷徙和運動所收集的相關史料,和基于這些史料的研究擴展。該書對漢學、國學、漢學與國學相遇的概要式回顧,將作為把這些珍貴信件回置到當時場景的背景表述;而史與物,則是編著者對信件,和信件可供回溯的中國人文社科知識體初建期學術盛況和中外學術互動的分析與展示。
祖艷馥 (西)達西婭·維埃荷-羅斯 ·史學理論 ·5.6萬字
中國歷史書寫深受海洋史觀影響,導致中國歷史敘述“權重”發生偏移,以19世紀中葉以來通商開埠為基礎的東西關系“沖擊—回應”理論大行其道,直到拉鐵摩爾中國“亞洲內陸邊疆”研究恢復以南北關系為中心的“大陸史觀”之后,“過渡地帶”作為中國歷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視。本書以中國西北為例,以地緣與空間視角下的農耕、游牧與綠洲互動為切入點,在“長時段”的眼光下,“西北”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發生了“巨變”,“長城—天山走廊”的形成為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達遠 ·史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把古史辨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主要探討了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么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么影響等近代思想史問題。本書認為,導致該運動產生的最具關鍵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歷史解釋,而清末民初錯綜復雜的思想學術環境尤為重要,顧頡剛個人的“沖天一擊”則是運動的觸媒。此外,本書也考察了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思想家們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么,這些想法與他們生活于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么樣的關系;第二個層面,思想家們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個層面,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思想家們的實績產生了什么影響,及后來的人怎樣去理解其作為。
王汎森 ·史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聚焦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同時代中國問題的觀察與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為他者的觀察者是如何認識、分析、評價中國的歷史變革的。本書選取中江兆民、有賀長雄、內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樸、竹內好、溝口雄三等人,圍繞政治真理與優良政體、文明的傳承與民族國家建構、傳統社會的轉型與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革命與現代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理論課題,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們的中國研究。本書有助于完善關于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日本學界反思其近現代中國研究中的偏見與不足。
何鵬舉 ·史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收錄五篇研究論文和一篇譯作,利用西方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結構功能探討法”來研究中國歷史,倡導歷史結構解析、歷時回饋和整體觀等治史理論,是作者多年史學研究實踐與理論方法闡述的范本。
管東貴 ·史學理論 ·9.3萬字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十篇論文,對薩珊波斯的政教關系、法律文書和祆教風神等進行了考察。同時對穆格山粟特文婚約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樣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問題。開篇紀念蔡鴻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編所包含的十篇書評和會議綜述,主要對涉及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古伊朗文明向東傳播的若干著作進行評述,以志作者研習波斯文明與古代中國這一課題的學緣。
張小貴 ·史學理論 ·19.5萬字
《區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內有著共同學術旨趣的一群學者聯合創辦的學術刊物。自施堅雅打破王朝國家歷史敘述的范式,提出從區域的脈絡解釋中國歷史結構的理論起,區域史研究成為學者們試圖加深理解國家歷史乃至全球歷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問題,是歷史上人們的互動如何形成在某個視角下有意義的“區域”。本刊即希望給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展現區域史研究的當前動向、思考認識與最新成果。
溫春來主編 ·史學理論 ·14.7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書從金文資料入手,結合相關社會科學理論討論了兩周時期華夷關系問題。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對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華夏和夷狄族群關系的特征和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指出地理氣候因素是造成華夷關系演變的內在動力之一。本書對先秦時期華夏族群發展壯大的脈絡特征以及華夏早期的對外觀念進行了梳理。
馮盛國 ·史學理論 ·18.9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對歷史教材的語言規范性、史實科學性等,歷史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史料教學的案例與分析等,高考試題的科學性、導向性問題等,教師成長、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另外,將關于如何做一名好教師的相關論文集結在一起,并將迄今為止的重要著述置于“附錄”中。書中多篇論文在CSSCI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歷史教學》以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期刊上發表,出版前對相關論文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與修改。
周明學 ·史學理論 ·19萬字
《自由主義傳統的書寫者:杰克·克魯亞克》以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魯亞克為研究對象,結合其成長經歷,梳理其文學創作思想的形成,探討自發式寫作風格的特征和價值。同時,在中西文化視域的背景下分析克魯亞克認知、接受禪宗思想,將禪宗文化與天主教思想有機結合,表達一個天主教徒對話禪宗思想面臨的心理沖突和身份認同。本論著總結克魯亞克對美國文學文化發展的貢獻,探討其對自由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這對于廓清以往對克魯亞克的認知偏見,客觀地評價其作品價值和文學地位有著深刻的涵義;對于深刻認識“垮掉的一代”文學和文化運動;對于探討克魯亞克接受禪宗思想,實現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為禪宗文化在美國的接受和傳播等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謝志超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敘述了在16-18世紀的中歐貿易中,以絲綢、茶葉、瓷器為代表的大量中國商品來到歐洲,改善和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傳教士和旅行家們關于中國的報道,學者們的推波助瀾,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熱情,在生活中流行的中國趣味和追逐中國商品的時尚,形成廣泛的“中國風”,影響到歐洲社會的多個領域,對歐洲人的審美情趣、工藝美術、繪畫藝術、園林藝術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武斌 ·史學理論 ·17.2萬字
在南部非洲近現代史上,十九世紀中后期至二十世紀初活躍于南非的英國資本家兼政客塞西爾·羅得斯是一位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歷史人物。本書立足于演講稿、書信、檔案、傳記等原始資料,以其它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塞西爾·羅得斯在南部非洲的殖民歷程及其對南部非洲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態產生的諸般影響、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探究。
汪津生 ·史學理論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