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史大家金性堯在注詩之余熟讀清史,深諳清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關于清史的隨筆結集,包含讀史札記、閑談文化掌故、解讀歷史迷思、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點評著名歷史人物等諸多方面。《爐邊話清史:從朝堂到市井》不同于一般歷史類作品,并非編年史、大歷史,而是在史海中擷取一些小掌故,編綴而成。金性堯功力深厚,深入淺出,評史論人議事時,文史結合,常有獨見。
金性堯 ·隨筆 ·11.4萬字
第一輯是對自1983年以來《縱橫》所收文章進行碎片化整理,匯集了反映我國文化發展、薪火相傳的精彩文章。《故居留芳》主要收錄描述了各地名人故居的情況。
劉未鳴 劉劍主編 ·隨筆 ·10.5萬字
《歷史的驢友》是熊召政先生的歷史散文集,共收文80余篇,分祝福中國、炎帝的力量、踏遍青山人未老和依舊的青山四輯。內容有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貌的記錄,有對歷史和古人的追懷,有對當下文化的探討,也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體現了作者進取的文化追求、積極的歷史觀及有所擔當的人文情懷。
熊召政 ·隨筆 ·13.3萬字
中華帝國向來自詡“天朝上國”,明清以降因閉關自大,失去與西方文明對話的機會。其時朝廷腐敗,弊政叢生。近代列強紛至,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危難深重。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現代化大潮面前,無數志士仁人,為了民族自強和文化復興,他們自覺學習借鑒西方文化,積極探索強國御侮之道,在軍事、經濟、政治、教育、文化與外交上,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和革命,這條變法圖強之路雖荊棘叢生、艱難曲折,但他們仍前仆后繼、跋涉不輟,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侯杰 趙天鷺 ·隨筆 ·10.6萬字
本書主要評敘鎮海十七房鄭氏宗族的起源、發展及興盛的歷史,重點評介十七房鄭氏宗族四個重要發展階段,歷代杰出人物、家族商幫以及民居建筑、歷史遺存、慈善文化等,并客觀公正地評價其歷史貢獻、社會地位及所產生的積極歷史影響。
郭學勤 ·隨筆 ·18.2萬字
陳恭尹曾謂“世間何日不風云”,許禮平將這“風云”講成故事。這些故事中,有深藏功與名的香江潛龍潘靜安,“樂夫天命”的傅抱石,結緣中國藝術的蘇立文,身負傳奇故事的神醫柯麟;這里還有“同畫異幅”的真相,有圓明園《寒食帖》流傳經過,當今拍賣亂象……許禮平通過所藏的一幅幅翰墨書畫,考證與它們有關的人和事,內容有趣而頗多掌故。對香港文化、歷史感興趣,和想了解民國史的人,可做一讀。
許禮平 ·隨筆 ·16.1萬字
《歷史,不規矩》為著名學者張鳴教授的最新作品。這本歷史文化隨筆文風犀利,舉凡歷史史跡和掌故,俯拾所得皆學問。本書內容豐富,涉獵廣泛,上至三國兩晉南北朝,下至中華民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豐富多彩。作者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剖析,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將五彩斑斕的往事以新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歷史畫卷,表現出“個人化的歷史”和“細節化的歷史”的趣味。
張鳴 ·隨筆 ·17.8萬字
本書講述了晚清、民國時期的一些名人軼事,評述了一些社會現象,對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很有幫助。
張鳴 ·隨筆 ·12.3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者王笛的最新歷史文化隨筆。50篇,共18萬字。這本書以近代成都茶鋪為中心,寫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和經濟等內容。作者從一碗茶寫開去,寫出茶館內的各色人等以及他們在茶館這個社會小空間的酸甜苦辣、社會交往和矛盾沖突,充分表達了“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這樣一個普遍的社會認知。飽滿、綿密、豐富的細節以及生動、流暢又節制的敘述,再加上客觀、理性、多維的分析,使得這部文化隨筆生動別致、耐讀。
王笛 ·隨筆 ·18萬字
本書是知名歷史學家雷頤二十余年讀書筆記的合集。于雷頤而言,讀書是個人興趣愛好,是內在需求。他所讀之書以史書為主,不僅包括中國史,也包括世界史。因為讀書興趣廣泛,其他種類的圖書也多有涉獵。本書按內容共分五編,分別是第一編“憂天下,探世變”,第二編“透過歷史的裂縫”,第三編“不讓歲月空流逝”,第四編“精神的年輪”,第五編“在世界歷史中深思”。本書所選文章有《西南聯大“傳奇”的生成》《甲申年再讀》《法蘭西百年精神譜系》《建筑的哲學》《哈佛的開放與秩序》等。在雷頤看來,把歷史說給大眾聽,是歷史研究者的一種使命。
雷頤 ·隨筆 ·16.2萬字
本書帶你走進民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從辛亥革命的槍聲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從軍閥混戰的動蕩到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碰撞。見證了無數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這個特殊的時代里,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復興而拼搏奮斗。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展現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風云變幻,讓你感受那個時代獨有的魅力與挑戰。
錢三七 ·隨筆 ·13.3萬字
《陳寅恪語錄》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對于陳氏講課的記錄、關于陳氏言談的回憶中選錄文字,以編者個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謂竭澤而漁。選錄內容側重適合“語錄”的通論,更加突出陳寅恪的史識。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本編所選錄文字,按“語錄體”根據題材分治學方法、文明與社會、歷史·種族、歷史·階層、歷史·文化、歷史·其他、文學、自述與回憶等八大類六十五個小類編排,并選摘陳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詩作,逐一注明出處,簡體橫排,以期更好地提煉陳寅恪的學術精華,還原陳寅恪的精神風貌,方便讀者閱讀、學習,真正領會陳寅恪的學與思、言與行。
胡文輝 ·隨筆 ·11.7萬字
本書屬于歷史類讀物。本輯《溫故》“陳獨秀寥落的晚年交游”、“吳梅、黃侃兩次交惡史實述考”、“你不知道的馮玉祥”等文以詳盡的史料為讀者加重新認識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面向;影像專欄《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以三十六張珍貴的圖片為我們展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從衣食住行的點滴細節勾勒出整個臺灣的時代風貌。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3.7萬字
本書寫于法國大革命爆發二百周年之際,首次出版于1990年。霍氏探討了兩個世紀中從資產階級自由派到共產主義者,不同人群對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讀,說明他們如何將大革命模型應用于自己的時代和事業,并指引讀者走出“修正主義”史學的迷霧。無論史家如何闡釋,無可辯駁的是,法國大革命讓人民意識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參與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它曾經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更在持續影響人類的當下和未來。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隨筆 ·10.3萬字
本書匯編30余篇親歷者回憶文章,分四個章節介紹了國民黨崩潰前的黑暗統治、中共地下黨的斗爭、渡江戰役以及我黨進駐南京、接管南京等方面的情況,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了解放南京不怕流血犧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氣概,以及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探索歷程。本書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全國政協及地方文史資料,是研究這段歷史的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19.3萬字
強調歷史中的女性力量,講述古代女性在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貢獻。讓你認識到女性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吳書香 ·隨筆 ·11.6萬字
植物有撫慰人心的功效,從我們的陽臺、城市的人行街道上便可以看出現代公民對這一點均深以為意。如今,綠色生命重新取回了它們的權利,為了滿足一種渴望,也是為了找回失去的情感。很多人贊美過草的神奇力量。從盧克萊修到彼特拉克,從龍沙到喬治·桑,從拉馬丁到勒內·夏爾……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了文藝巨匠們對各種狀態的草的致敬:從一株到一叢,從瘋長到衰敗。這讓我們得以再次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悸動:孩童在草坪上翻滾的快樂,餐后在草地上小憩的愜意,牧草被切開時的清新氣息,草叢里自然王國的熱鬧,還有那以天為蓋、以草為席的激情,直到最后墓園中綠草所帶來的平靜。作者從歷史學家的角度總結了以“草”為主題的文字片段,帶領我們踏上一次綠意蔥郁、感情豐沛的漫步。這本書詩意而治愈,充滿細膩的感受和思索,為都市中忙碌的讀者帶去自然的呼喚。
(法)阿蘭·科爾班 ·隨筆 ·11.4萬字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房龍最為知名的作品。房龍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沖突中尋找背后的深層根源,揭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悲劇,勾勒了一幅波闌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作者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問題,向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深入淺出地將知識和真理普及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其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讓人獲益匪淺。
房龍 ·隨筆 ·9.9萬字
本書是歷史文化讀物。它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其中,《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一文,刊出了1949年3月份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為史學界和一般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4.6萬字
本書講述中國大一統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禹跡”是古人對中國的起初表達,本書通過禹貢九州總論中國地理的全貌。
李零 ·隨筆 ·1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