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巴彥諾爾唐墓是一處位于漠北草原的關中風格唐朝貴族墓葬,墓中發現了大量陶俑、壁畫等初唐風格的文物,同時發現了中亞、拜占庭風格的器物。該墓葬和漠北其他鐵勒考古遺址的發現,為唐代北方羈縻府州和草原絲綢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書主要研究了巴彥諾爾壁畫墓的基本形制、壁畫、隨葬俑、金器、金幣等內容,還從唐朝羈縻統治時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題記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羈縻統治和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徐弛 ·文物考古 ·16.9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關中平原,驪山北麓。70萬人,耗時38年營建秦帝陵。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層高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一個帝國:墻垣縱橫,道路交通,水銀江河,奇珍異寶,以及嚴陣以待的兵馬俑軍團。這也是考古現場:航空遙感、科技物探應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復原始皇容貌,幾代考古人接續努力。這里封存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地下秦朝,還有更多未解之謎尚待發掘。
張衛星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書稿結合史籍文獻與固原地區的古代佛教石窟遺跡和考古資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重點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點及佛像藝術等。
馮敏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本書以新疆吐魯番地區所出中古官府雜帳簿文書為研究對象,探討上迄十六國高昌郡,經闞氏、麹氏高昌王國,下至唐代西州時期,中國地方政權及統一王朝治理吐魯番地區的經濟、政治制度。北涼計貲出獻絲帳、闞氏高昌某郡綵毯帳、唐某年西州高昌縣更簿、開元時期北庭客使領料錢抄等吐魯番出土官府帳簿文書,進一步證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推行郡縣制,其政治、經濟文化進程與內地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在某些領域往往還能開啟變革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藩鎮制度、宦官監軍制等唐代重大制度變革都濫觴于此。
黃樓 ·文物考古 ·16.4萬字
墓葬作為一種人造空間,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也是家族倫理、喪葬禮俗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更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技術演進、思想和觀念變革的結果。本書以南宋墓葬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南宋為中心,從田野出發,以墓葬為支點,尋求田野和文獻、考古學與歷史學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較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傳承與變遷,賦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較成體系的學術價值。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4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聞名于世的古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境內后以天山為界分為三條線路:南線、中線和北線。從最初的南線繁榮,到后來的中線興起,再到北線暢通,絲綢之路在新疆天山南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本書以絲綢之路新疆段的三條線為主干,用專業的眼光、通俗的文筆,對近年來三條線上的重點文物考古現場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報道,向讀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的新進展,破解了眾多歷史上爭論不休的難題和歷史謎團,為國家一直強調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這一理念提供了歷史事實和證據,同時也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了眾多的中國話語權,增強了我們的中國聲音。
王瑟 ·文物考古 ·16.2萬字
本書為“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的藝術卷,圍繞“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專題,選擇當今學術前沿的課題,按照文化遺產的流傳線索,認真考察新近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以解讀“人類瑰寶”的視覺心態和圖像模式,展現出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古代藝術史,從昭陵六駿源于突厥風俗到唐陵石人來源草原游牧民族,從貞順皇后石槨上希臘化藝術到“醉拂菻”的希臘酒神在中國,從歐亞沐浴遺址到燃燈胡伎石刻,都印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高峰均與外來文明緊密相連、絲絲入扣。書中收集的一組文章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受到各界關注,其突破性的探索進一步推動了經典藝術的深入研究。
葛承雍 ·文物考古 ·16.1萬字
三星堆、金沙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兩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古代都城遺址。在《蜀本紀》和《華陽國志》等文獻中,古蜀文明曾有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他們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是人名還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稱?他們所代表的各個朝代延續了多久?相互之間的興衰更替又如何?他們是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這些眾多的疑問,為古蜀的歷史文化抹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給后人留下了種種猜測。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周時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它的發現,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圖片,對三星堆、金沙遺址做了較為詳細地描述,全面、系統地探討了神秘的古蜀文明。
黃劍華 ·文物考古 ·16.1萬字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1萬字
《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保護與營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安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問題進行總結和揭示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址區域”體系構建和空間劃分的途徑,通過對社會功能維度、生態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探討,剖析西安大遺址與城市發展的過渡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種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格局。作者對大遺址周邊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要素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繼續探討的工作路徑。其相關結論為目前被新區擴張威脅的城市邊緣遺址區以及主城區內的周邊面臨城市更新改造的遺址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規劃模式。
呂琳 ·文物考古 ·15.9萬字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許宏等 ·文物考古 ·15.9萬字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考古“尋秦記”,根據秦兵馬俑近30年及秦咸陽城遺址60年的考古發掘成果,拼合出史書上缺失的秦國匠人、軍官、公務員、貴族的真實生活場景,發現秦國崛起的秘密,秦人的細致浪漫、超前的節約理念以及對外來文明的兼收并蓄。真正的考古一線,有太多小說家絞盡腦汁也想象不出來的趣事。秦朝的“中央銀行”的造幣機竟然是在磚廠垃圾堆被發現的;為了盡力保留兵馬俑彩繪,醫用手術刀替下了考古手鏟;考古專家和村民喝酒,跟盜墓者爭文物,與建設方搶工期,在挖掘機鐵爪下搶救秦磚,向房地產老總講述管仲的城市建設理念……在博物館柔和燈光下展出的是國寶,而不被人注意的爛土、殘磚、石塊同樣鐫刻著獨有的秦國密碼。考古從來不是為了探寶,而是透物見人,與古人對話。無論是展出的精美文物,還是無法移動的遺址遺跡,考古人都親手撫摸過,研讀過,喚醒他們內在的生命力和鮮活的故事。
許衛紅 ·文物考古 ·15.8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關于國寶被盜的背后故事,其中故事環節曲折生動,險象環生。比如北魏龍泉寺石佛像被盜案、清東陵盜寶案等等。國寶系列叢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8萬字
泱泱中華,國寶無限。但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變中,有許多國之瑰寶消亡不見。本書講述的是一些國寶流失不見的故事,或流失于海外,或消失于人家,從大家的視線消失。比如,身首異處的“罍中之王”——商皿天全方罍,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等。本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6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的中華國寶的傳世之謎,國寶流傳于幾代人家,最后經過歷年的滄桑展現于世人面前的故事。比如,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陽享有“鎮國之寶”美譽的商司母戊大方鼎的一些傳世故事;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的曲折歲月;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戰國秦石鼓的傳世經歷。本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