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異域志》《吐火羅考》《流沙墜簡》《斯文·赫定在樓蘭所得的中國文物與其他發現》《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漢書·西域傳》等一百余部中外古籍的研究、甄別與整理,還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古國——樓蘭(后名鄯善)興起、發展、遷徙、衰亡、消失的過程,既闡明樓蘭在絲路南道文明傳承中的重大作用,又通過對樓蘭消失、周邊地區環境惡化,特別是羅布泊干涸的反思。是一部集文學、文化和環境、地理為一體的作品。
高洪雷 ·地方史志 ·20.1萬字
武進地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平原,臨長江,瀕太湖,銜滆湖,成襟江帶湖之勢,宛如鑲嵌在長江、太湖之間的一塊碧玉,自古便有“中吳要輔”之稱。本書以歷史事實為據,生動講述了武進千年發展中的建置沿革、重大歷史事件和風云人物,真實記錄了武進在歷史長河中歷經的坎坷與榮耀。同時,通過對自然環境、地方風俗、歷史古跡和現代風貌等方面的全面介紹,充分展現了武進人民對歷史的傳承、對文明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創新。
惲永忠主編 ·地方史志 ·6.3萬字
海南瓊中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海南瓊中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遲緩,且缺乏自身演變、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在歷史文化漸變進程中表現出明顯滯后的特點。瓊中地區的黎族作為海島腹地的民族,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本書即勾勒了這片土地從史前時期直到21世紀初年的獨特發展演變史,展現出瓊中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及特點,并對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形成及發展規律進行了探索。
劉冬梅 ·地方史志 ·14.8萬字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包括水利史探、城市空間、史跡考索、地域文化、學術檔案5個欄目,刊載歷史地理、城市史等領域的學術論文20篇,以北京為中心,兼及河北、天津、陜西等地區的相關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孫冬虎執行主編 ·地方史志 ·22.2萬字
《北京簡史》可讀之處在簡而精,簡而明,簡而清,簡而通。按專題“縱切”分十一章闡述。從薊、燕始,止于1928年“黨軍北伐,改京師(北京)為北平特別市”。全書以一貫之,內容詳實,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同時本書插入大量攝影彩圖加以點綴,可供愛北京、欲知北京的“好知者”閱讀,茲可供欲探討北京的“樂知者”參考。
方彪 ·地方史志 ·26.3萬字
本書一是對西南地區線性遺產區域范圍內保留著傳統自然格局、地理風貌,能夠反映和部分反映本地區建筑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城市、鄉鎮、村落和具有代表性的古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和保護現狀調查研究。二是制定科學的判別標準,對西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類型和類別進行分析判別。三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建構科學的遺產資源評估體系,對西南區域范圍內歷史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線性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保護現狀、管理現狀和利用現狀進行綜合評估。四是引進歐洲文化線路和美國遺產廊道跨區域、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構建西南地區各級各類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框架,探索在政策性、操作性和拓展性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吳曉秋 ·地方史志 ·20.6萬字
本書是作者繼《庫頁島往事》之后,又一部關注東北區域歷史、關注東北亞諸國關系歷史的代表作。作者放眼三千年的黑龍江流域史,重點關注300年來該流域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著重檢討清代對黑龍江流域領土喪失的原因,有史料,有觀點,有感情,是一部難得的歷史非虛構作品。
卜鍵 ·地方史志 ·43萬字
本書以三門塘村落為切入點,通過三門塘家族的譜系建構、宗教風水觀念、歷史記憶、村落組織、性別、儀式等諸方面探討了其與空間的關系,展現了不同類型的空間。本書不僅進行共時性的結構分析,同時也將空間做一歷時性的動態闡釋,關注在不同歷史時段村落空間受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影響而發生的諸多變化,以此來呈現不同層面的歷史鏡像。
錢晶晶 ·地方史志 ·21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有關中外交通與信仰空間研究的匯總。全書分上下篇,上篇主要以中外交通為主。下篇主要以空間信仰為主,勾勒了龍母、伏波神、金龍四大王、碧霞元君、天妃、南海神、水神蕭公、宗三、譚公等多種信仰的起源、傳播與衍變過程,并論述了其在國家祭祀、地方秩序、中外交流、鄭和下西洋中的地位與作用。
王元林 ·地方史志 ·22萬字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區大規模建設并被命名,至今已經70年。誕生于和平主題高揚的時代,70年間該地區發展繁榮,折射了新中國輝煌的建設成就。是北京市首個大規模建設的小區,更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影院公園體育場的集中地區。交通發達,環境優美,人文歷史厚重。同時還是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典范地區,集中了國家民委所屬多個單位和家屬區,還有地壇公園、雍和宮、國子監、孔廟、元代古城墻等,與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歷史形成古今映襯、氣象萬千的獨特地理人文樣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對該地區有著較深的了解并以充滿情感的筆觸輔以數百幅生動、珍貴圖片講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國的繁榮富強、致力和平的主題,有著較強的可讀性和史料性。
巴義爾 ·地方史志 ·7.8萬字
《陜西省志·政務志(1991—2010年)》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秉承實事求是、據史實錄、詳今明古、全面系統的原則,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客觀性的統一。本書主要記述陜西省本級政府的歷史沿革、組織機構、行政轄區、重要施政舉措以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內容。本志采用橫分門類、縱述歷史的編纂體例,用規范的語體文記述。體裁包括述、記、志、表、錄等,以志為主,圖、表相輔。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83.1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彬縣組織史資料》(第四卷)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續編工作的統一部署,在中共陜西省委、咸陽市委的領導下,由中共陜西省彬縣縣委組織部負責編纂的。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及時”的編纂工作方針,以陜西省宜君縣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彬縣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人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彬縣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陜西省彬縣縣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彬縣縣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15.5萬字
本書是14世紀到17世紀時期明代哈密、吐魯番地區資料匯編,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其風土人情、地理概貌,還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與哈密、吐魯番地方政權之間建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密切關系。本書為修訂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錯訛外,作者在原作基礎上又新增補了一批資料,同時將所寫《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一文作為附錄收入,對土魯番的概況、統治者世系及其與明朝關系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陳高華 ·地方史志 ·33.4萬字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設有域外博覽、語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論之維、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碩博論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
河北大學文學院 ·地方史志 ·12.6萬字
《措勤年鑒2018》是一部系統記述措勤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資料性文獻,內容主要記錄措勤縣2017年度的基本情況、最新成就、重大事件、發展趨勢等。該年鑒的出版將為社會各界了解措勤縣、建設措勤縣、開發措勤縣和研究措勤縣提供全面、翔實的資料。該書的作者是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主要職能是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對照黨史工作規劃完成情況,及時科學高效搶救黨史資源,征集編纂整理中共地方資料。
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 ·地方史志 ·32萬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武漢學研究》集刊以貼近武漢、研究武漢、服務武漢為基本宗旨,堅持學術性與應用性并重、專業性與實效性并舉的辦刊思路,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首發原創的刊風,積極發揮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咨政建言、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為地方學、城市學研究探索創新的理論和方法,為提升武漢城市文化軟實力作貢獻,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支撐。
涂文學 ·地方史志 ·22.1萬字
濮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肇始之域。《滄桑濮州》旨在以翔實的史料、靈動的篇章、鮮活的圖片,通俗的語言,比較全面而又簡要的介紹濮州從上古時期到隋朝設州、民國撤州這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包括陵谷變遷、歷史沿革、文化遺存、歷史事件、人文典故、名人薈萃、傳世詩文、民間故事、風土民情、方言諺語、名老字號等。
《滄桑濮州》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3萬字
本書主要反映了從20世紀初至9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變遷,包括有關北京道路交通的文章一篇,有關北京的道路、電車、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機場、立交橋的檔案史料10組,有關北京公共汽車、北京的汽車制造及北京鐵路的照片3組。本書史料均為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所用照片除檔案中所存外,公共汽車和汽車制造兩組分別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市檔案館 ·地方史志 ·1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