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篩選收集了1958年10月25日至2017年12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要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方面建設的真實記錄,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書稿主要選取了固原城修筑、拓筑和重大修繕的幾個里程碑式的時代節點,描述了其城修筑發展的歷史。固原古城筑城當在戰國時期,西漢有高平縣設立,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城位于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地方政權建制層級高,是西北歷史名城。
薛正昌 ·地方史志 ·22.3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的地理環境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和商業;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與漢王朝發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綠色記憶》是中共榆陽區委和榆陽區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挖掘榆陽區人民治沙造林歷史,弘揚榆陽治沙精神,以史鑒今,傳播榆陽正能量而編撰的一部書籍。本書通過80余位人物回憶和大量的歷史圖片,集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榆陽歷屆黨委、政府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北治沙、南治土、中治水等戰天斗地的重大事件、人物和先進典型。講述者中有親歷榆陽治沙的專家學者、有決策治沙的領導干部,有默默奮戰的技術人員和勞動群眾,以生動感人的親身經歷,從不同的視角見證了榆陽治沙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銘記了榆陽治沙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榆陽區林業局 ·地方史志 ·36.5萬字
本論文以1920年代的北京知識界為考察對象,試圖從報刊史、教育史、文學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關注這一時期以同人雜志和高等學府為中心所構建的輿論環境和文人集團。從這個角度看,雖然論文討論的課題不小:一個歷史階段的文人團體和輿論氛圍,但論述的切入點并不大。因此,本論文的寫作方式,將有意識地從最細微處的“盤根究底”開始,試圖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逐步呈現出那個時代最為清晰完整的一副影象。因此,本論文并不會專注于對刊物進行逐卷逐號的梳理,而是以相關的問題和現象為中心。
顏浩 ·地方史志 ·22.2萬字
《中國共產黨榆林歷史》(第二卷)記述中國共產黨榆林市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的歷史。全書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史學界重要研究成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榆林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本書旨在為人民了解、研究榆林市的發展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并為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教材。
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7.9萬字
蔡雪村,原名蔡振德,陜西省神木縣城關人。1924年在天津南開中學上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留學蘇聯。1926年回國后,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為了紀念神木縣這位杰出的革命家,政協神木縣委員會將蔡雪村的作品和一些學者對蔡雪村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蔡雪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過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農民戰爭,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歸納了中國農民戰爭的規律以及對生產力的影響,被譽為當時很有分量的歷史著作。
政協神木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2.5萬字
本書從史實角度,全面翔實地記述了福建武平武東鎮的風情、風物、風光、風俗,系統地反映了武東鎮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全書分為七章,分別講述武東人民的紅色革命史;記載了武東鎮名山大湖、古建風貌;記述了武東人對質樸淳古的習尚習藝的傳承與發展;介紹了武東的學士文豪及山歌技藝;陳敘武東教育的蓬勃發展;反映了武東人深深的故鄉情結;著重介紹黨政軍教科文衛領域的杰出人才。全書充分展示了武東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勞和智慧。
練良祥主編 ·地方史志 ·22萬字
本書側重于制度變遷與鄉村社會結構性變遷的相關性研究。既著眼于歷史變遷的縱向展開,力求從整體上把握20世紀前期制度性變遷所引致的鄉村社會演變的基本軌跡和發展脈絡,又著力于區域角度的橫向展開,以揭示不同社會、文化要素在鄉村變遷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在相對比較的意義上力求透過社會、經濟、文化的地域差異揭示隱含其后的共趨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過區域演進的不平衡性呈現整體歷史進程的同質性意義。
王先明 ·地方史志 ·46.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多學科相交叉的方法,以黃河流域晉陜兩省歷史文化名村為研究對象,在對傳統村落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古村鎮保護、發展與減貧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古村鎮保護的思路、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
李仙娥等 ·地方史志 ·20.3萬字
作者通過山西省柳林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林盤子會與“縣文物保護單位”——龍王廟這兩個“文化遺產”案例的并置,揭示了在復雜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文化遺產”這一看似統一連貫的概念與實踐體系所包含的種種差異、矛盾和復雜性。以人類學的文化遺產整體觀視之,柳林人日常生活中的盤子會與龍王廟、它們變遷中的過去與當下以及它們所處的更為寬廣的后現代“文化遺產”話語背景在這部后現代視角下的多聲部“文化遺產”民族志中得到了呈現,從而也為回答“什么是‘文化遺產’?”這一問題提供了啟示。
宋奕 ·地方史志 ·20.4萬字
本書是寧夏企業史叢書中的一本,是系統論述寧夏國有企業改革史的通俗圖書。
郭亞莉 ·地方史志 ·22.8萬字
報告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以當代民俗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生活與現象為考察對象,一方面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發展進程的觀察者,呈現中國當代民俗現象的細節與脈絡,另一方面又為當代中國民俗發展把脈,關注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的世界背景與現實焦點,揭示民俗變遷在當代中國社會所引發的深層劇變。報告內容分為總報告和若干分報告、專題報告。分報告分別從田野考察、學術研究和相關國家政策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發展狀況予以立體的展示。專題報告關注焦點,剖析熱點,所涉及的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民間信仰、民俗旅游、網絡謠言等。大量采用鮮活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研究深入細致,在此基礎上建言獻策,對于國家政府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改善民生,貼近民心,具有重要意義。
張士閃 ·地方史志 ·33.4萬字
晉常璩《華陽國志》問世以來,或以為史,或以為志,或以為地記。實際上都是因為其中體例較亂。本次整理,書家多次翻刻。宋人刻本今已不見,明清兩代刻本、鈔本眾多,但錯、訛、衍、倒之處不少。任乃強、劉琳二先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對《華陽國志》所記人、事時間的準確性目前既沒有專門的梳理,更沒有系統編年。本次整理,(1)將《華陽國志》全書史實一事一目,按先后順序重排,用編年體結構全書。如一事跨越數年,則于該事末尾標明互見。(2)將《華陽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所記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實,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人物事跡、地理、風俗對勘比較。并以按語呈現文字、史實異同。(3)將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和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及新舊版本對校,對其中的齟齬不合之處,指出并酌情考證。(3)結合野史、地下出土文獻、較新研究成果,驗證文獻考據的意見。(4)通過按語對《華陽國志》進行箋注。注釋部分形、音、義兼顧,字、句義兼顧,史實、風俗、民族、地理等兼顧。
汪啟明等 ·地方史志 ·42.5萬字
《上海史國際論叢》由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辦,是以上海史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尤其側重刊發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成果,介紹海內外學術動態,刊登珍惜外文歷史資料。
熊月之主編 ·地方史志 ·23.5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展示了祭奠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緣由,揭示內部變遷機理;同時,借鑒宗教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本書作者進行了大量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并利用了蒙、漢、日等多種文字資料。
烏云格日勒 ·地方史志 ·20.9萬字
本書是根據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中共富縣縣委的領導下,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編撰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史書。全面、準確地記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富縣地方組織生產、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
中共富縣黨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0.6萬字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區)位于原香山縣城東,因而被稱為“東鎮”。本書稿為地方鄉土歷史文化研究,記述范圍涵蓋中山火炬區現有全部行政區劃。全書分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體編寫,以開闊的視野、鮮活的筆觸記述東鎮的歷史故事、傳說、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等,比地方志書更具可讀性。本書對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廣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家鄉。
中山市社科聯火炬分會 ·地方史志 ·25.1萬字
本書是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寧夏文史資料的第32輯,書稿分為往事追蹤、記憶鄉愁、塞上文苑、崢嶸歲月共四個部分,涉及內容為人物回憶、鄉愁追憶、文藝評論等內容,書稿中的部分內容已送黨史辦審讀,作品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存史資政的重要作用。
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