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宋年間,傳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動亂,王朝中樞與地方官府由此展開怎樣的合謀與博弈?建立南平軍,重新布局西南邊陲軍事重鎮,特殊地緣條件下,宋朝開啟了怎樣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遠千里尋找朱熹,李處和在戰爭年代“獲利百倍”,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圖景,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多重生存之道?本書為新銳歷史學者黃博力作,在獨特的時空坐標上尋找巴蜀的復雜性,權力關系的再書寫,透視兩宋王朝的邊緣與中心。
黃博 ·地方史志 ·24.3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本書是根據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中共富縣縣委的領導下,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編撰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史書。全面、準確地記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富縣地方組織生產、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
中共富縣黨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0.6萬字
《杭州傳:住在天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作者以時間為序,從琢玉為劍的古越人一直到當代杭州,系統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發展:從一個大海灣、一片沼澤地,經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歷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滄海變桑田,到如今已成為人們向往宜居的人間天堂,不僅環境優美,風物宜人,在歷史、國學、文學、藝術、美術、園林、宗教、大數據等眾多領域里,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師,譽滿全球。作者以史家之筆鉤沉城市往昔,亦以詩意之筆凝神其間人物;既寫家國疼痛打在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更寫國家振興對這座城市的激勵和鞭策。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王旭烽 ·地方史志 ·33.9萬字
這是一部反映內蒙古歷史的新書,編排的方式十分新穎,既是一本工作日志,又記錄了每一天在內蒙古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失為一本人們天天見面,天天便捷地接受教育的優秀教科書。本書以時間為線索,擷取內蒙古歷史上每日所發生的有代表意義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對內蒙古具有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內蒙古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人物。既突出主要歷史節點,又充分把握歷史發展主流,全面系統展示自治區輝煌發展的歷程。全面、準確、系統地向世界宣傳內蒙古,并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內蒙古歷史資料。透過本書,內蒙古的兒女可以了解草原家鄉的風云變幻,各族干部群眾心連心、手拉手的榮耀歷史。透過本書,全國各地的讀者可以了解內蒙古的滄桑巨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的亮麗今天。
王占義 特木欽主編 ·地方史志 ·34.3萬字
本書以濱海城市泉州為對象,考察了其從公元三世紀北方漢人南下入閩的初期階段,到1949年之間一部漫長的區域史和城市發展史,實為一部內容豐瞻的“泉州傳”。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綜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堅雅的經濟空間理論及克拉克的區域網絡史分析,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并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展和商貿繁盛,以及明清以來在本土主義意識形態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權力、經濟與文化的轉型。作者通過自下而上地敘述一個地方的歷史轉型,一方面揭示域外與本土交錯關系下泉州的“古今之變”,說明其演變過程是在家庭、地方社會、國家與更大空間范圍的世界之間互動的歷史產物;另一方面借助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辯證,對主流的進化史觀、民族國家敘事和世界史敘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為反思支配歷史敘述的觀念形態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本書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榮》。此次再版,作者加寫了近兩萬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書名為《刺桐城》。
王銘銘 ·地方史志 ·32.6萬字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明清江南史叢稿》收錄了作者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按類型分為四部分:“專論”數篇論文是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散論”以個案為主,談江南的官、紳、民,情理皆佳;“講談”“序跋”兩部分側重方法論和治史心得,保留了講談的原味和對人對書的點評臧否。附錄為作者所撰回憶錄的一部分,讀者由此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成長歷程。如果讀者真有點興致讀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一定不要把它看作真正的學術著作。它們最多也只是一個過來人用筆傾訴過往的“經歷”,對“經歷”的隨機即興體驗。背景是“大歷史”,人人都參與其間的“大歷史”。如遇知我者,讀出我在這種“大歷史”中所思所惑,罪我非我都無礙,博我會心一笑,則萬幸萬幸矣。——王家范
王家范 ·地方史志 ·26.4萬字
晉常璩《華陽國志》問世以來,或以為史,或以為志,或以為地記。實際上都是因為其中體例較亂。本次整理,書家多次翻刻。宋人刻本今已不見,明清兩代刻本、鈔本眾多,但錯、訛、衍、倒之處不少。任乃強、劉琳二先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對《華陽國志》所記人、事時間的準確性目前既沒有專門的梳理,更沒有系統編年。本次整理,(1)將《華陽國志》全書史實一事一目,按先后順序重排,用編年體結構全書。如一事跨越數年,則于該事末尾標明互見。(2)將《華陽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所記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實,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人物事跡、地理、風俗對勘比較。并以按語呈現文字、史實異同。(3)將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和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及新舊版本對校,對其中的齟齬不合之處,指出并酌情考證。(3)結合野史、地下出土文獻、較新研究成果,驗證文獻考據的意見。(4)通過按語對《華陽國志》進行箋注。注釋部分形、音、義兼顧,字、句義兼顧,史實、風俗、民族、地理等兼顧。
汪啟明等 ·地方史志 ·42.5萬字
《海南島傳:一座島嶼的前世今生》是“絲路百城傳”叢書中唯一一部以整個島嶼(省)為地理單元的作品。海南島的自然之魅,已經為無數的眼睛所領受。然而,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特殊現場,這里曾經風起云涌、撕心裂肺的一切,卻杳然沉入歷史的深幽與冰涼。本書以隨筆的話語,敘述了這座海島隱秘而傳奇的身世,打撈出沉船一般斑駁的人物與事物,在復活再現的同時并加以輾轉演繹,從中榨取出豐盈而令人驚訝的意義與滋味——這恰恰是海南島最令人神往的所在。
孔見 ·地方史志 ·34.4萬字
本書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本書以四大章“涼州”“民勤”“古浪”“天祝”四十多篇分專題全面敘寫絲路重鎮武威自古及今的歷史、包容開放的氣度以及這座城市歷經的磨難和鑄造的人文精神。武威從得名那一刻正式走向歷史前臺,成為絲綢之路上控扼咽喉的要塞重鎮。所有屬于河西走廊的故事里都有武威的身影,或直接參與、或間接影響,大涼州在武威凝聚起一座使人仰視的豐碑,獨一無二,滄桑古樸。出生成長于武威的陳玉福繼《張掖傳》后,聯手武威作家程勰為他們共同的故鄉樹碑立傳,書寫出一座兼容并包的硬朗陽剛之城,一座輝煌與落寞交替、覆滅又重生的邊塞之城,興盛之城。
陳玉福 程勰 ·地方史志 ·35.8萬字
《佛坪縣志(1990~2010)》分為二十六編。有總述;大事記;第一編行政建置;第二編自然地理;第三編秦嶺四寶;第四編中藥材;第五編人口;第六編農林水牧;第七編工業;第八編商貿業;第九編旅游;第十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第十一編交通郵電;第十二編財稅金融;第十三編經濟綜合管理;第十四編中共地方組織;第十五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六編地方人民政府;第十七編地方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八編群團組織;第十九編審判檢察;第二十編軍事;第二十一編綜合政務;第二十二編教育體育科技;第二十三編醫療衛生;第二十四編文化文物廣播電視;第二十五編社會;第二十六編人物。
佛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42.8萬字
本書以絲路重鎮固原為研究對象,以絲綢之路的興衰為研究視角,系統探究了古代固原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軍事地位嬗變、經濟開發、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的歷史變遷軌跡。在此基礎上全面論證了歷代王朝經略西北邊疆政策得與失的經驗教訓,闡釋了古代固原地區由邊地演變為腹地的歷史過程。
李世榮 ·地方史志 ·28.9萬字
《老北京實用指南》由《清稗類鈔》編者、掌故大家徐珂編纂,初版于民國九年(1920年),增訂三版出版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該書內容分為十部分:一地理;二禮俗;三法規;四公共事業;五交通;六實業;七食宿游覽;八古跡名勝;九雜錄;十地名表。從目錄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反映20世紀初民國老北京面貌的百科全書。
徐珂 ·地方史志 ·37萬字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無蹤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續?國家“入場”與都市“在場”怎樣互動?……如同問題的發掘難以窮盡,幾乎每一個問題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發新問題的余地。本書僅從“勞動人民”“知識人與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個研究主體出發,對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文化作一次重訪,以期將歷史巨變中那個遠去的都市拉回到歷史的真實中來。
張濟順 ·地方史志 ·25.2萬字
編寫地方志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橫山鎮雖有輝煌的歷史,但至今未能有一綜合資料著述來全面、系統、科學地記載橫山鎮的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本志書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突出時代特點、地方特點和行業特點,綜合記錄橫山鎮人文地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地質氣候、山川河流、災情異事、土特物產、風土人情、方言諺語、文物勝跡、政治變遷、黨政活動、交通建設、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知名人物、宗教民族、民風民俗、風景名勝等全方面資料。本次編寫的《橫山鎮志》是橫山鎮首次編寫鎮志。
《橫山鎮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8.6萬字
本書篩選收集了1958年10月25日至2017年12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要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方面建設的真實記錄,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以近代廣州的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大量使用方志、政府出版物、檔案、報紙、期刊、譜錄、游記、旅游指南、文集、回憶錄、海關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探討近代廣州土地產權的產生及其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過程,試圖以地域社會的角度,展示廣州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從“省城”到“城市”的景觀變遷和建構過程,以加深對中國近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國城市的轉型問題。
黃素娟 ·地方史志 ·27.2萬字
作者以文學性、詩意化的文字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呼和浩特傳: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書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懷、詩性的語言,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闡釋古老文明的遺存與現狀,分析展望她的發展走向,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從戰國趙武侯時期的云中城,從敕勒川到土默川,從美岱召到庫庫和屯,從歸化綏遠再到呼和浩特——在時光中一路行來的這座草原城市,從一片荒蕪中誕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等。
白濤 ·地方史志 ·25.9萬字
《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是“絲路百城傳”大型叢書系列之一。龍巖本質上是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發遠航,漢民族兩個民系在此碰撞與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雜與交融。全書從閩西中古之前文明說起,細述民俗的起源變遷、海絲史上彪炳史冊的人物事跡,到近百年來成為中華民族探索出路振興國家的關鍵地域——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作者以典雅的語言,呈現兩條江、兩支民系及兩個州(汀江、客家人、汀州府,九龍江、河洛郎、龍巖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和發展,為故鄉龍巖譜寫出一曲山與海的交響詩。
馬卡丹 李治瑩 ·地方史志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