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與共生的城市,華洋雜處與中西交融。作為鐵路樞紐的哈爾濱是一個依水而定、因路而興的城市。城史紀元是哈爾濱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關鍵性和節點性問題。俄僑等僑民是這座城市變遷的見證者與“建設者”。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三條路徑(法國、日本與俄國)的結合點。哈爾濱作為一個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國史、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等的學術價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高龍彬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本書以近代廣州的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大量使用方志、政府出版物、檔案、報紙、期刊、譜錄、游記、旅游指南、文集、回憶錄、海關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探討近代廣州土地產權的產生及其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過程,試圖以地域社會的角度,展示廣州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從“省城”到“城市”的景觀變遷和建構過程,以加深對中國近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國城市的轉型問題。
黃素娟 ·地方史志 ·27.2萬字
本書在充分吸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集聚經濟學為理論依據,對清代山西的產業集聚、資本集聚、人口集聚,以及由以上集聚現象最終帶來的城鎮集聚等問題進行考察并加以理論分析,在豐富清代山西城鎮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對當代山西城鎮體系形成的特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生性特征,并使讀者對清代中國中部地區城鎮發展狀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為區域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的同時,以古鑒今,為當代資源型省份未來走集中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及區域內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借鑒。
喬南 ·地方史志 ·27萬字
《宜昌城市社會變遷史》描繪了新石器時代以降,宜昌古城先民篳路藍縷、繁衍生息的演變進程;近代以來宜昌城市遭受外力沖擊,經受軍閥混戰、外敵入侵的鳳凰涅槃史;最終走向新道路,漸次實現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歷史性跨越的多彩畫卷。全書縱貫萬余年,橫跨城市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生活等多領域。初步梳理了宜昌的城市周期史:先民生息地望—軍事重鎮—郡縣治所—過載碼頭—通商口岸—水電都市—三峽城市群中心城市。最后對三峽城市群建設中的宜昌作為領頭雁的作為與擔當作了簡要展望。
李敏昌 ·地方史志 ·26.9萬字
《口述文成歷史》一書是展示文成縣文化的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書中采訪了在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一定貢獻的人士,利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文成縣歷史演進的發展脈絡,從“政區和人口變遷、交通運輸的改變、水利水電發展、經濟社會建設、農業農村變化、旅游開發利用、文化弘揚傳承、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百工之鄉非遺項目挖掘、僑鄉變遷”10個方面,對文成縣的發展歷史做出了回顧總結,以期打造文成地方文化的新名片。
口述文成歷史編篆小組編著 ·地方史志 ·26.7萬字
湖南人自強不息的奮斗風尚,心憂天下的愛國抱負,經世致用的務實品格,敢為人先的開拓勇氣,百折不撓的勇毅稟賦,兼收并蓄的博采襟懷,慷慨赴義的犧牲精神和潔己修省的淑身傳統,鑄就了博大精深、輝映古今的湖湘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采用全視角、總攬式的表達范式和傾激情于闡述之中的話語風格,描畫湖南的山水神韻,探尋湖湘文化的源流,介紹湖湘文化的成就,闡釋湖南人的精神特質,評說湖湘的杰出人物,展現湖湘的民俗風情,論析湖湘文化的繼承創新,為讀者開辟了一條披覽、窺探湖湘文化的要徑通道。
杜純梓 ·地方史志 ·26.6萬字
從臺灣島的史前起源及十七世紀的歷史開始講起,用八十個故事,原原本本地理出一條貫穿臺灣古今的鏈條。故事基本分三部:一、臺灣的歷史,包括先民的歷史、荷蘭及西班牙人的侵占、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結束鄭氏家族的統治、中法之戰及甲午戰爭后日本開始殖民臺灣;二、日據時代殖民者對臺灣的管理、壓制、掠奪和臺灣民眾的反抗;三、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國民黨政權的接收狀況以及一九四九年后蔣氏家族對臺灣統治的始末。全書配有珍貴歷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現臺灣的歷史、物產、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不同時期的時代面貌以及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活動等。
楊渡 ·地方史志 ·26.6萬字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陜西改革開放大事記》,即是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奉上的一份獻禮。全書主要以編年體條目的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大工作以及重要活動。通過這本大事記,呈現了陜西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6.4萬字
《明清江南史叢稿》收錄了作者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按類型分為四部分:“專論”數篇論文是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散論”以個案為主,談江南的官、紳、民,情理皆佳;“講談”“序跋”兩部分側重方法論和治史心得,保留了講談的原味和對人對書的點評臧否。附錄為作者所撰回憶錄的一部分,讀者由此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成長歷程。如果讀者真有點興致讀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一定不要把它看作真正的學術著作。它們最多也只是一個過來人用筆傾訴過往的“經歷”,對“經歷”的隨機即興體驗。背景是“大歷史”,人人都參與其間的“大歷史”。如遇知我者,讀出我在這種“大歷史”中所思所惑,罪我非我都無礙,博我會心一笑,則萬幸萬幸矣。——王家范
王家范 ·地方史志 ·26.4萬字
圖文并茂,通過老照片和回憶文章梳理記錄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建設、發展歷史,以及校友在校的學習體會和專業工作經歷,展示學院在科研、育人等方面獨一無二的歷史過程與文化特征。
趙頌平 王震 ·地方史志 ·26.4萬字
《石家莊文化通史》分先秦秦漢卷、魏晉隋唐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現代卷。書稿為5卷本《石家莊文化通史》的第五卷。本書為石家莊學院重點建設學科“專門史”研究成果。以區域歷史文化為視角,系統地梳理了石家莊市近代以來的文化事象。通過介紹石家莊近代以來由村莊,而市鎮,而城市,而都市的勃興的歷史進程,揭示該地區文化性格的內在變化趨勢。在封閉—開放、保守—包容的糾葛之中,對傳統的燕趙文化做出了新的發展和闡釋。
袁丙澍 王鋒 王倩 ·地方史志 ·26.3萬字
《北京簡史》可讀之處在簡而精,簡而明,簡而清,簡而通。按專題“縱切”分十一章闡述。從薊、燕始,止于1928年“黨軍北伐,改京師(北京)為北平特別市”。全書以一貫之,內容詳實,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同時本書插入大量攝影彩圖加以點綴,可供愛北京、欲知北京的“好知者”閱讀,茲可供欲探討北京的“樂知者”參考。
方彪 ·地方史志 ·26.3萬字
貴州省東南部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所構成的故事里最精彩篇章是清代以來滿江漂流的木材帶出的喧囂與繁華。零星文獻記載和至今流傳的故事中,展開的也正是一幅圍繞木材的流動所形成的區域社會歷史圖景。本書圍繞木材流動背后演繹故事的漸次展開,將清水江下游地區置于王朝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中加以把握,通過對以木材種植采運活動為中心的區域歷史的描述,探討依賴區域市場網絡發展,傳統國家力量與地方社會發生了怎樣的互動,從而對區域社會變遷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種關系復合一體的過程,進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歷史性的解釋。
張應強 ·地方史志 ·26.1萬字
作者以文學性、詩意化的文字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呼和浩特傳: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書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懷、詩性的語言,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闡釋古老文明的遺存與現狀,分析展望她的發展走向,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從戰國趙武侯時期的云中城,從敕勒川到土默川,從美岱召到庫庫和屯,從歸化綏遠再到呼和浩特——在時光中一路行來的這座草原城市,從一片荒蕪中誕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等。
白濤 ·地方史志 ·25.9萬字
本書是作者已經公開發表和部分未公開發表的有關隴右歷史地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匯編。論文集共分四編:第一編理論與方法部分收入論文5篇。探討了歷史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中不同尺度時空下文化力與自然力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及尺度選擇與轉換等重大理論問題,并系統介紹了歷史氣候的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地理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第二編人地關系與早期文明部分收入8篇論文。分別從大尺度(中國北方)、中等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視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了在自然環境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農業文明的時空演化過程及機制。部分論文運用了量化分析法,借鑒了經濟地理學區域結構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第三編歷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關絲路交通與隴蜀交通方面的論文11篇。本部分在使用歷史地理學傳統的文獻考證、實地調查方法之外,嘗試將人地關系理論與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應用到研究中,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第四編歷史災害綜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方面的系列論文5篇。目前國內自然災害史方面的綜合研究不多,將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要素聯系起來綜合研究的成果更少。
蘇海洋 ·地方史志 ·25.7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湖北中東部絕大部分地區被日軍侵占,成為淪陷區。日偽在這一地區實行野蠻的殖民侵略和奴化統治。湖北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對日本的侵略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本書主要論述抗戰時期日偽在湖北淪陷區的殖民統治情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對湖北淪陷區的形成過程及其區域變化情況進行了詳細考證,明確了抗戰時期湖北淪陷區的基本空間范圍;第二,對日偽在湖北淪陷區的政治統治進行了研究,包括軍事控制、偽政權建設、欺騙宣傳、奴化教育和對外政策;第三,對日偽在湖北淪陷區的經濟掠奪進行了研究,論證了日本的侵略給湖北近代經濟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第四,對抗戰時期湖北淪陷區的社會生活進行了研究,揭示了日偽統治下湖北淪陷區人民的悲慘生活。因此,本書對進一步推進抗日戰爭研究和湖北地方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徐旭陽 ·地方史志 ·25.5萬字
東巴敘事傳統以東巴教信仰及儀式實踐作為敘事動力,以宗教敘事作為核心特征,以神話敘事為表現特征,以口頭敘事與儀式表演互為文本。本書結合口頭程式理論、表演理論、民族志理論,探究了東巴敘事傳統的成因、傳承、流布、特征,并通過深描東巴敘事文本在祭祀儀式中的演述,揭示了口頭文本、書面文本、儀式文本、表演文本在民眾的生活與精神空間中的互文互構關系。通過東巴敘事傳統與彝族、藏族、壯族以及北方史詩的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對當下的民間敘事學、史詩概念及類型做了深入的探討與反思。
楊杰宏 ·地方史志 ·25.4萬字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無蹤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續?國家“入場”與都市“在場”怎樣互動?……如同問題的發掘難以窮盡,幾乎每一個問題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發新問題的余地。本書僅從“勞動人民”“知識人與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個研究主體出發,對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文化作一次重訪,以期將歷史巨變中那個遠去的都市拉回到歷史的真實中來。
張濟順 ·地方史志 ·25.2萬字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區)位于原香山縣城東,因而被稱為“東鎮”。本書稿為地方鄉土歷史文化研究,記述范圍涵蓋中山火炬區現有全部行政區劃。全書分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體編寫,以開闊的視野、鮮活的筆觸記述東鎮的歷史故事、傳說、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等,比地方志書更具可讀性。本書對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廣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家鄉。
中山市社科聯火炬分會 ·地方史志 ·25.1萬字
《烏審旗林業志》編纂委員會在中共烏審旗林業局總支委員會、烏審旗林業局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存真求實、詳近略遠、詳獨略同的原則,按照林業行業特色和內部分工謀篇布局,客觀、公正、準確地編纂了《烏審旗林業志》一書,反映了烏審旗林業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力求突出烏審旗林業工作的時代特點、地區特點。本書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7種體裁進行記述,以志為主。除概述、大事記、人物等外,《烏審旗林業志》原則上按照章、節、目、項的層次編寫,按概述、大事記、烏審旗概況、1949年前的林業、林業戰略、林業種苗、治沙造林、林業重點工程、森林資源、森林保護、林業科技、林業改革、林沙產業、林業資金、管理機構、國有林場治沙站苗圃簡介、人物等15部分內容記述。
《烏審旗林業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