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國秘史》是一部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被推翻的39年歷史中,精挑細選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分為當國武夫、名士與名媛、江湖與特工、民國奇案四章,真實再現了較為完整的民國人物活動事跡。書中插配了200張與民國歷史相關的珍貴圖片,有力地提升了該書的閱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該書文字簡潔流暢,解讀通俗易懂,圖片精美,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歷史通俗讀物。
薩沙編著 ·逸聞野史 ·29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叛亂年代》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第三卷,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南下,成為斯圖亞特王朝的首位君主開篇,寫至詹姆士二世遭到罷免,倉皇流亡。殘酷的內戰是斯圖亞特時代的標志。詹姆士一世對英國議會的態度播下了分裂的種子,在其繼承人查理一世的統治過程中,國家內部沖突不斷。作者將英格蘭動蕩的17世紀鮮活地呈現出來,同時描繪了這一時期極其豐富的文化與社會生活,包括莎士比亞的晚年杰作、約翰·彌爾頓的詩歌等,不僅講述了英國的王族,還展現了叛亂年代中英國民眾的日常狀態。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30.4萬字
河流對文明進程造成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象。大河是古文明的動脈,人類燦爛的文明遺產幾乎都離不開河流的哺育。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資源和交通方式,使早期人類的繁衍與交流成為可能,在文明發展后,又推動了農業、工業、貿易進程,提供新型能源,為社會的繁榮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河流作為一種天然的資源和屏障,不僅可以是國家的邊界,甚至能夠催生民族文化認同,河流治理也廣泛牽涉社會的政治經濟問題,對人口遷徙、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等造成了深遠影響。今天,隨著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正發生改變,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河,機遇和危機暗流涌動。勞倫斯·C.史密斯是一位長期關注人類水文環境的科學家,對河流與人類社會間永恒卻未被重視的關系有深切認知。在這本書中,他以廣博的筆觸探索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水域,追溯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更迭,講述了河流作為一種自然力量與人文社會間錯綜復雜的關聯。
(美)勞倫斯·C.史密斯 ·專業史 ·18.1萬字
靠著記憶,我們將過往和當下連接起來。然而,義憤、羞愧、私利、責任……都可能在有意無意間重構、扭曲記憶。記憶若要可靠,就需經受歷史的嚴格檢驗。從1933年到1945年,第三帝國的野心造成人間地獄,將世界拖入無底深淵。納粹垮臺七十年后,歷史與記憶糾纏在一起。人們試圖為不可思議的瘋狂找到解釋。有人在憤怒中指責,凡默許、協助納粹罪行的,都應當算作同謀;也有人在羞愧中掩飾,為自己所做的尋找理由。這些人所做的是出于自愿還是迫于高壓,他們該承擔多少責任?對不光彩記憶的重構、修飾和美化,掩蓋了多少歷史的真相?對種種棘手的問題,《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給出了答案。研究納粹德國四十余年的理查德·埃文斯帶著史學家的責任,與過去二十年的學界新成果對話往來,用學者的犀利和謹慎撥開迷霧,穿過層層建構的記憶,探入第三帝國的真實歷史。
(英)理查德·埃文斯 ·世界史 ·28.3萬字
1912年4月10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號”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但鮮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還有8名中國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有關“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幸存者,最早能夠追溯的資料只有海難發生后西方媒體的零星報道,以及“泰坦尼克號”個別幸存者的回憶和證詞:有人說他們是偷渡者,從一開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說他們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還有人說他們被槍指著,寧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這明顯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為人知也無人關心的歷史真相。這6人就這樣無端背負百年罵名,然后被遺忘。一個多世紀之后,海事歷史學家施萬克首次為我們揭開那段被塵封的歷史。他從海量檔案資料中去偽存真,拼湊起有關中國乘客的身份信息。他親身實施浸水實驗,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為還原海難發生時中國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實指控。他還多次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國乘客的故鄉臺山進行實地調查,追尋這些人為何漂洋過海而來,又在船難后去向了何方。
(美)施萬克 ·普及讀物 ·11.3萬字
社會和政治工程的混搭實驗室。全面論述20世紀歐洲的艱難歷程。馬克·馬佐爾戳穿自由民主的神話,深入探索歐洲有史以來糾結、扭曲、暴力、撕裂和重組并存的100年。一邊是接納異族,一邊是種族歧視;一邊是帝國主義的野心,一邊是民族自決的呼聲;一邊是自由民主,一邊是獨裁暴政,歐洲始終被裹挾在兩股勢均力敵的力量之間,不斷地被撕扯、打碎、拼接、粘貼。本書帶領我們探尋“自由、民主、公民權利”等西方社會長久以來奉行的價值觀的源頭,同時也在不斷發問:這些價值體系經過百年的爭戰、割裂、沖突、對立和統一,如今如何體現?又剩下些什么?在馬佐爾的筆下,歐洲并非民主與自由的發源地,而是各種思想派別、利益集團和政治勢力的實驗室與賽馬場。戰爭、革命及意識形態的利益爭奪戰,使歐洲不斷新生及再造,過程往往令人觸目驚心。
(英)馬克·馬佐爾 ·世界史 ·28.2萬字
本書通過記敘晚明風云激蕩的歷史,刻畫了性格各異的君、官、學、商、民,在“小冰期”“白銀危機”“后金崛起”與“農民起義”之外提出明亡的社會原因——當陽明心學開啟的自由主義思潮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覺醒并開始為人欲辯護時,底層民眾迫切關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為此天崩地裂。
呂崢 ·中國史 ·25.5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革命世紀》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的第四卷,涵蓋了從奧蘭治的威廉登基開始,到英法延綿不絕的戰爭以拿破侖的滑鐵盧戰敗而告終的歷史時期。本卷主要論及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百年革命傳奇。在此期間,英格蘭有了銀行與證券交易所,議會取代了君王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報紙和小說開始興盛,而前所未有的工業技術創新讓英格蘭不可逆地變成了一個滿是煙塵、鋼鐵與煤炭的國家。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3.3萬字
本套裝圍繞古代文明交融的主題,遴選了五種牛津通識讀本,其中包括: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尼亞》,亞歷山大大帝通過征戰開拓而傳播開來的希臘文明——《希臘化時代》,人類早期的共和制政體嘗試——《羅馬共和國》,文明交匯與碰撞的頂峰——《拜占庭》,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神圣羅馬帝國》。通過這樣的主題式閱讀,廣大讀者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文明的沖突與融合,進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世界文明碰撞的困境。
(澳)特雷弗·布賴斯等 ·世界史 ·37.7萬字
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類如何統治的歷史。在前現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帝國都是人類統治的主要形式。進入現代以來,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鍛爐鍛造出了一個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似乎成了人類統治的通行法則。帝國成了侵略者和殖民主義的代名詞,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然而現代民族國家并沒有完全解決人類的治理問題。民族矛盾和大國沙文主義制造了一場又一場戰爭。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深入發展,帝國重新成為人們的關注對象。不同于大量以被統治者為主角書寫的反帝國主義歷史,克里尚·庫馬爾教授另辟蹊徑,從帝國統治者和主體民族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奧斯曼、哈布斯堡、俄羅斯、大英和大法蘭西這5個世界帝國的興衰歷程、治理經驗和使命追尋。
(美)克里尚·庫馬爾 ·世界史 ·34.7萬字
完整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他更聚焦納粹黨的普通成員、一般德國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經歷與心境,細膩地描繪在這段悲慘的烽火歲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書融合了敘事、描述和分析,從戰役、政策、黨內斗爭、經濟發展,乃至文化宣傳、武器研發、科學研究到種族屠殺,完整而精確地展現第三帝國從1939年全面開戰到1945年徹底覆滅期間的各個面向。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32.7萬字
《戰爭的悲憫》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戰爭是否可以避免?英國參戰是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國推遲參戰,結果會不會發生改變?德國是否真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因為具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從而發動了戰爭,還是只是恐懼導致了攻擊?就戰爭本身,英國是不是和德國應該負同樣的歷史責任?尼爾·弗格森以宏觀視角對戰爭給歐洲帶來的災難進行了剖析,通過對大量的歷史素材和當事人的回憶錄的研究,以及對戰前國際關系、金融、經濟、政治、媒體宣傳的分析,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這場戰爭,發掘出戰爭觀念的深刻根源。
(英)尼爾·弗格森 ·普及讀物 ·33.6萬字
本書是《歷史的溫度》系列第四本。歷史是萬花筒,每個人看到的不同,每個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殘酷,有的人看到了溫情。有的人看到了殺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贖。有的人看見了別人,有的人看見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歷史中,其實飽含溫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無聞的人,都在饅頭大師的文章里面現出一張張面孔,你會看到他們閃光的一面,進而讓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勵。饅頭大師說的歷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體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人物事件不管歷史評價如何,你總能讀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風趣的文字將原本或許枯燥的歷史,變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歷史故事,像在微波爐里轉過,帶上了溫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張瑋 ·普及讀物 ·26.2萬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干巴巴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掘中國歷史背后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歷史的認知方法。系列共4輯13冊,全景呈現“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第7冊《新帝國的試驗》圍繞“中古歷史強烈的分烈性格”,帶領大家重新審視隋唐兩朝的歷史——在統合的表象下,難以掩飾分裂的實質。你會看到:雖然大家習慣將“漢唐”相提并論,實質上兩個朝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唐朝不是一個貫通一致的時代,方方面面都可以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集結了很多能干的大臣在她身邊,這些大臣是否接受了可以有一個女皇帝?唐詩難寫,為什么唐朝還有那么多的詩人和好詩?讀詩、學詩、作詩對文人意味著什么?隋唐時代佛教進一步中國化,出現了具備獨特性格的“漢傳佛教”……
楊照 ·普及讀物 ·12.9萬字
傳統的蘇格蘭歷史,總是以英格蘭為坐標系,充斥著戰敗和羞辱。無論是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犧牲、命運多舛的瑪麗·斯圖亞特女王,還是成立聯合王國后的附屬地位,都透露出一種失敗者和受挫者的氣質。但是這樣的歷史真的準確嗎?尼爾·奧利弗使用了前沿的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將蘇格蘭的歷史放入了更為宏大的歐洲史、世界史的范疇來考察;并且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了地質史、古人類史、帝王史、貿易史、啟蒙思想史的寫法,用幾千年的歷史脈動、精彩紛呈的人物,激烈的戰役書寫出蘇格蘭人尋求思想解放和民族自由的輝煌斗爭。本書一改蘇格蘭悲劇性的刻板印象,準確地把握了蘇格蘭的身份認同,在這廣袤的世界中為蘇格蘭找到了更為恰切的位置。
(英國)尼爾·奧利弗 ·世界史 ·29.1萬字
【微信讀書,全網獨家首發!】堅守氣節、自詡為“海上蘇武”的葉名琛,為何最終還是背了“千古罵名”?嚴復的人生,因何最終拐了個彎?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丘吉爾,他又有著怎樣的另一面?葉名琛、丁汝昌、沈藎、張作霖、黎元洪、嚴復、拉貝、丘吉爾、達·芬奇、格瓦拉……這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樣的時代?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現出一幅幅生動而鮮活的畫面,以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歷史,或者被歷史改變著。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作者盡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去還原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看起來枯燥的歷史,帶著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閃光、它的信念,展現真實的溫度。
張瑋 ·普及讀物 ·93.8萬字
從螺紋到集裝箱再到電子閱讀器,幾乎我們用的所有東西都受到標準制定進程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從制造業到互聯網,此類標準與世界經濟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息息相關,本書回顧了標準化的全球發展史。兩位作者認為,從19世紀80年代到現在,有三次技術標準化的浪潮。在第一次浪潮中,工程師制定了可以被制造者廣泛采用,同時滿足公司客戶需求的有用標準,催生了跨越政治和民族邊界的標準化運動。第二波浪潮的結果之一是集裝箱的標準化,這極大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全球市場的整合;第三波浪潮的核心是信息技術的標準化,新一代的標準制定者為互聯網和網絡提供支持,同時運用制定標準的程序來控制日益全球化的經濟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和環境危害。兩位作者基于三個大洲的檔案資料,探討了催生標準化運動的積極理念、實現這些理念的嘗試,以及標準化運動在今天面臨的挑戰。標準是在今天的經濟中幾乎隱形,卻與國家和全球市場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礎設施,在今天的國際形勢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標準之爭與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息息相關,本書有助于讀者從技術規則的角度理解百年來的歷史和標準化的重要意義,理解商業、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美)喬安妮·耶茨 (美)克雷格·N.墨菲 ·專業史 ·29.8萬字
本書作者以其獨特的視、清晰的思考和略帶諷刺的現實主義風格,解讀和還原了大英帝國,將我們帶入一個個歷史場景,深入了解大英帝國全球擴張的過往,以及對當今世界乃至未來都極為深刻的影響。任何想了解大英帝國的歷史以及當今世界格局緣起與發展的讀者都不能錯過此書。
(英)約翰·達爾文 ·世界史 ·27.4萬字
本書是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思想史巨擘昆廷·斯金納關于莎士比亞修辭學的研究力作。作者通過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裘利斯·凱撒》《哈姆萊特》等作品中人物語言的分析,從修辭術的角度對經典的莎士比亞法庭劇加以重新審視,解釋了莎士比亞創作過程。通常人們認為莎士比亞擁有司法才能,贊美他直接呈現生活等,但在斯金納看來,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莎士比亞之所以能創作出這些法庭劇,在于他所接受的當時極為普遍的修辭術教育,這使得他掌握一整套修辭術規則并將其運用到戲劇創作中來。本書以精妙的結構、豐富的史實和出色的論證,考察了修辭術在文藝復興思想史中的地位,是斯金納超越以往政治學著作的別具一格的思想史研究與實踐。
(英)昆廷·斯金納 ·史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廣闊時段,考察了風景在歷史階級關系和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全書分文化表達、政治內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論及風景區的立法史,風景進入權與政治進入權的沖突或互動,交通運輸體系與景區環境保護的關系,圍繞景區開發和土地使用展開的博弈,隱匿在風景里的權力關系等。多重視角相映成趣,在學術視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啟發性。
(美國)溫迪·J.達比 ·世界史 ·1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