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一部開創性的、激動人心的中國工人修建橫貫大陸鐵路的歷史,華工幫助打造了現代美國,但直到現在才從歷史的陰影中現身。成千上萬的華工從大洋彼岸來到美國尋找他們的財富。他們聚集在橫貫大陸鐵路的西部工地上,花了數年時間在內華達山脈積雪的懸崖上炸開隧道,在熾熱的猶他州沙漠上鋪設鐵軌。他們的汗水和鮮血將美國的東西部連接起來。但是,那些在這些危險的工作中幸存下來的人將遭受另一種死亡:一種歷史性的死亡,他們首先被推到美國社會的邊緣,然后又被推到公眾記憶的邊緣。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獲獎學者張少書利用前所未有的研究來重現中國鐵路工人的故事,肯定他們在重建美國中發揮的作用。本書是對歷史不公的一次寶貴糾正,將這些“沉默的鋼釘”重新放回他們在美國奇跡中應有的位置。
(美)張少書 ·普及讀物 ·21.3萬字
本書先考察日本19世紀初的商品經濟發達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町人”文化崛起,漢文學作品的娛樂化商業化使學問普及。后考述受到我國《東京夢華錄》《板橋雜記》等城市敘事文學影響,幕末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模仿創作了“繁昌記”系列漢文“戲作”小說。尤以《江戶繁昌記》《繁昌后記》為代表,諷刺辛辣的揭示出幕府治下社會表面浮華背后的腐化。
徐川 ·世界史 ·25.9萬字
在美洲這塊新發現的大陸上,早期的殖民者總能碰到各種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逼得他們幾乎從第一天開始就在修補自己的詞匯庫,從mosquito(蚊子)、persimmon(柿子)到swamp(沼澤)……他們或是借用印第安語言的詞匯,或是組合拼湊已有的英語單詞,自創了不計其數的美式新詞。全書涵蓋從食物、電影、游戲、廣告、購物等21個領域的新詞,作者用一個又一個鮮為人知而有趣的歷史故事,揭曉了成千上萬美式英語單詞、短語的真正起源。亞美利哥在僅有的3次新世界遠航中始終毫無成就,但最后為何美洲大陸(America)因他而得名?一個既沒有樹林(wood)也沒有冬青(holly)的塵土飛揚的沙漠小村莊如何成為好萊塢(Hollywood)?翻開本書,發現美式英語單詞背后的奇聞逸事!
(英)比爾·布萊森 ·專業史 ·32.6萬字
寒門帝王成就的傳奇,布衣將相締造的盛世與榮耀。漢朝在秦一統六國之后出現,是中國古代存續時間很長的王朝,是中華民族史上充滿活力、人性高揚的第一個盛世。漢朝的成就,一直影響著我們。本書描繪了一幅劉邦建漢至王莽篡漢200余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卷。內容涵蓋西漢疆域、官制、軍事、農業、商業、冶鐵業、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這是一部大漢帝國的興衰史,也是劉漢家族的創業守成史,更是許多歷史上耳熟能詳的人物成長史。
張瑋杰 ·中國史 ·23.5萬字
本書為五部分,緒論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吳越國和吳越錢氏家族研究的現狀;軍事編論述了五代吳越國時期湖州、蘇州、福州對于吳越國陸疆的重要性,以及吳越國對三州的防務策略;文獻編分別對吳越國武肅王錢镠的詩文進行系年,對吳越國、兩宋時期的吳越錢氏家族忠遜王支的著述情況進行梳理,對吳越國、兩宋時期傳世與出土的吳越錢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編先就可靠史料中吳越國、兩宋時期吳越錢氏家族的世系進行串聯,再對吳越錢氏后裔、北宋樞密使錢惟演的生平史料進行編年;最后附有百年來吳越國與吳越錢氏研究的論著目錄。
胡耀飛 ·中國史 ·29.2萬字
《明清江南史叢稿》收錄了作者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按類型分為四部分:“專論”數篇論文是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散論”以個案為主,談江南的官、紳、民,情理皆佳;“講談”“序跋”兩部分側重方法論和治史心得,保留了講談的原味和對人對書的點評臧否。附錄為作者所撰回憶錄的一部分,讀者由此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成長歷程。如果讀者真有點興致讀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一定不要把它看作真正的學術著作。它們最多也只是一個過來人用筆傾訴過往的“經歷”,對“經歷”的隨機即興體驗。背景是“大歷史”,人人都參與其間的“大歷史”。如遇知我者,讀出我在這種“大歷史”中所思所惑,罪我非我都無礙,博我會心一笑,則萬幸萬幸矣?!跫曳?/p>
王家范 ·地方史志 ·26.4萬字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這套書出版以后,廣受歡迎和好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曾致電李克農購此書兩部,以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之需。臥室床畔,長置此書,著名史學家紫德賡認為,此書作為歷史知識講,雖有不足,但內容是夠豐富的,敘述是有系統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認為,此書文學上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讀此書可以入門民族歷史,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端问费萘x》為其中的宋史部分。《宋史演義》由蔡東藩編著。
蔡東藩 ·中國史 ·26.4萬字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規??涨暗氖穼W巨著,全書卷帙浩繁,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成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本書精選了原書中最為人所稱道的300余個獨立完整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對其進行了整理編撰,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原著。精練生動的文字、科學簡明的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元素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司馬光 翟文明 ·中國史 ·46.3萬字
本書內容是何高濟、陸峻嶺二位先生利用中外文文獻進行有關元史、中外關系史研究,發表若干文章的匯集。
何高濟 陸峻嶺 ·中國史 ·29.1萬字
本書聚焦于1895—1949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際交往、私人脈絡、團體組織以及與城市公共媒體的關系,是一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筆墨介紹了梁啟超、陳獨秀等眾多著名知識分子的社會交往,親疏聚分。當科舉和門第嬗變為學校和文憑,以儒家文化為共同價值觀的思想框架逐漸解體。從朦朧且短暫的新文化聯盟,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與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構成了近代中國耀眼的知識光譜。在這樣一個大轉型時代,知識分子身處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為思想文化的主體,他們承擔著啟蒙大眾的使命,而作為啟蒙者,他們自身又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怎樣的轉型?
許紀霖等 ·中國史 ·44.8萬字
科舉停廢是近代社會最重要的變動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別是使用大量媒體史料的基礎上,將科舉停廢與晚清整個社會變革聯系起來考察,細細探究,糾正了過去認識的一些偏差誤解,使讀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社會關系的認識更加清晰,研究證實制度變動并非孤立,必須將立??婆e的過程,與清末民初社會的整體變動聯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關曉紅 ·中國史 ·26.2萬字
晉常璩《華陽國志》問世以來,或以為史,或以為志,或以為地記。實際上都是因為其中體例較亂。本次整理,書家多次翻刻。宋人刻本今已不見,明清兩代刻本、鈔本眾多,但錯、訛、衍、倒之處不少。任乃強、劉琳二先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對《華陽國志》所記人、事時間的準確性目前既沒有專門的梳理,更沒有系統編年。本次整理,(1)將《華陽國志》全書史實一事一目,按先后順序重排,用編年體結構全書。如一事跨越數年,則于該事末尾標明互見。(2)將《華陽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所記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實,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人物事跡、地理、風俗對勘比較。并以按語呈現文字、史實異同。(3)將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和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及新舊版本對校,對其中的齟齬不合之處,指出并酌情考證。(3)結合野史、地下出土文獻、較新研究成果,驗證文獻考據的意見。(4)通過按語對《華陽國志》進行箋注。注釋部分形、音、義兼顧,字、句義兼顧,史實、風俗、民族、地理等兼顧。
汪啟明等 ·地方史志 ·42.5萬字
王彩霞編著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研究》在掌握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以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為研究對象,在抗日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對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的發展概況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勞模運動與邊區政府的互動關系,厘清勞模運動的運作機制以及模范工作者產生的過程,探究勞模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模范鄉村運動和勞模群體,論述以《解放日報》為主要代表的邊區媒體對勞模運動宣傳的形式和效果,考察各種文藝形式在其中的傳播,進而重點分析勞模運動產生的社會影響,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對共產黨政權和其他根據地的影響等方面。同時,利用大量一手檔案,分析勞模運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
王彩霞 ·中國史 ·22.1萬字
呂思勉編著的《兩晉南北朝史》一共四冊,集中闡述了兩晉的政治形勢、南北朝朝代的更迭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文化、學術和宗教。呂公以嚴謹之精神、專業之筆觸、高尚之情懷將兩晉南北朝史娓娓道來,旁征博引,一氣呵成。個中滋味,令人掩卷深思。稱其為斷代史中的之作、精品之作絕不為過。
呂思勉 ·中國史 ·32.6萬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的史學代表作,原為其任教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時所編撰的講義,充分闡述了清代學術的發展狀況,及其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中的價值和地位。本書共分16講,以社會思潮、學派人物和學科發展為線索,展現了中國學術在17世紀至19世紀三百年間的變遷,內容翔實,觀點新穎。在學術史的研究和寫作上,本書具有開創性的價值,已成為相關專業研究者的必讀書目。通過本書,讀者不僅能感受到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還可全面、系統地了解清代學術,以及中國歷史發展與思想文化的聯系。
梁啟超 ·史家名著 ·24.4萬字
本書依托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擇北平解放前后重要歷史人物口述文章整理編排而成。全書共分四章,分別從地下斗爭、北平和談、國民黨黨政部門起義接管與解放后的北平建設等方面,以第一人稱親歷口述的視角詳細展示了北平解放前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活動。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22.3萬字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邊境燃起了戰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當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詩人哈利勒·哈維手持獵槍走向自家陽臺,面朝大海與學校鐘樓,對準腦袋扣動了扳機。他的尸體摔出欄桿,掉到了樓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軍兵臨貝魯特城下。壓垮哈維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僅是國家戰敗的恥辱,還有對整個阿拉伯民族走向復興的絕望。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哈維在內的無數阿拉伯人曾為他們的世界構想過一座團結、進步、現代化的夢想宮殿。然而,傳統派與改革派的爭吵、世俗主義與神權政治的對抗、本土對西方的仇視,以及日趨狹隘的民族主義,最終耗盡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在本書中,黎巴嫩裔學者福阿德·阿賈米透過一雙來自阿拉伯世界內部的眼睛,從政治、文化、文學的角度回顧了20世紀以來的阿拉伯歷史。他沿著哈維、阿多尼斯、邁哈富茲、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識分子的生命軌跡與思考路徑,從黎巴嫩山區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島,講述了這個偉大堅韌的民族數十年來經歷的振興與磨難,試圖回答一個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問題: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美)福阿德·阿賈米 ·世界史 ·23.7萬字
12世紀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時代。羅馬式藝術登峰造極,哥特式藝術萌芽初露,方言文學蓬勃興起,拉丁經典著作、拉丁詩歌和羅馬法復興,吸收了阿拉伯因素的希臘科學與希臘哲學復蘇,第一批歐洲大學創立。本書重點關注12世紀的拉丁古典著作及其影響、新法學和更為多樣化的歷史編纂、來自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新知識及其對西方科學和哲學的影響,以及學術研究的新機構的興起。我們發現,中世紀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樣黑暗與靜止,中世紀展示著生命、色彩和變化,對知識和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藝術、文學和社會組織方面的創造性成就。
(美)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 ·世界史 ·24.7萬字
本書收錄的文章分為五部。第一部與“時代劃分論”有關;第二部選取了日常的“風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劇烈的變動期為中心,討論國家意識與秩序問題;第四部是與所有權和審判相關的法制史論文;第五部則是以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文章。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從作者的學問生活來看,它們就如同一個樹干上生長出的枝葉,其中流淌著同根的問題關心:依據當時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時代的社會現象,以及將這些社會現象的變化放在廣域性的視野下,用比較史的眼光進行把握。
(日)岸本美緒 ·中國史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