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回顧近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社會史興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顯于后十年。社會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語言與結構。本書四編十二章,第一編考察清統治下的滿漢關系,第二編爬梳西方近代知識的傳入與再生產,第三編以宗教為視角討論內在于中國“近代”的自/他關系,第四編涉及歷史認識的方法問題。作為詮釋中國“近代”輪廓的實證研究專著,本書認為,社會史方法與概念史方法的交互使用,不失為擺脫形而上學糾纏的可行路徑。
孫江 ·中國史 ·25.8萬字
本資料匯編主要對集中于地理總志、類書和地方志中的文獻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標點,而且材料較為系統,可以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總體性研究的基礎,同時本資料匯編也可以作為某些個體和區域城市研究的基本文獻材料。本資料匯編第一輯主要包括有第一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城墻資料匯編”;第二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城墻資料匯編”;第三冊“《古今圖書集成》廟學資料匯編”;第四冊“地方志城墻資料匯編(上)”;第五冊“地方志廟學資料匯編(上)。本資料匯編不是簡單的影印原始材料,而是在錄入的同時進行整理和標點,這為今后編制相關的檢索軟件奠定了基礎。
成一農編 ·史料典籍 ·39.6萬字
作者曾多次擔任中國國家領導人和日本領導人及各種代表團會談時的翻譯,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記者常駐日本15年,撰寫過大量有價值的報道。本書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歷史脈絡,以親身經歷為基礎,通過大量生動的歷史細節,呈現了中日關系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和歷史時刻,回顧了兩國領導人和民間各界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經達到的歷史高度,帶讀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為人深知的歷史。
劉德友 ·世界史 ·33.7萬字
本書以國家民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課題調研為基礎,用實證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識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現狀,分析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人們族群意識所產生的影響,討論在具體的族群關系情境中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群體邊界的變動和人們在群體關系層面的互動,揭示“保安族何以成為保安族”的社會機制,并探討“族群”與“民族”的關系、現代民族一國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識演變等理論問題。
菅志翔 ·民族史 ·29.4萬字
《明清傳奇史》以時代為線索,系統考察了傳奇在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演變。第一編詳細梳理了傳奇的起源、體制的確立和主題的變異;第二編詳細論述了傳奇在明萬歷年間至清順治年間的風行;第三編考察了傳奇在清順治年間至康熙年間的繁盛;第四編考察了傳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的強弩之末;第五編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統年間傳奇的漂泊無依。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研究明清傳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
郭英德 ·中國史 ·44.1萬字
武英殿修書處(1680—1912)是專門從事內府書籍刊印、校勘和裝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機構,刊印殿本達六七百種,以“精校精刊”著稱于世。本書以“武英殿修書處”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發掘利用檔案、官書、政典、筆記等文獻資料,系統探究設立始末、職官設置、人員分工、刻書活動、后勤保障等基本問題,關注“活”的制度史,動態考察制度損益和日常運作機制,同時從版本學、書籍史等視角考察殿本的形成過程、版刻特征及其售賣流通,從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書處的政治文化內涵。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統全面地厘清其歷史源流、發展歷程、制度運作、活字印刷等細節問題,對于中國出版史、藏書史、文化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意義,為當今圖書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也將進一步凸顯武英殿修書處在清代學術文化脈絡中的地位和價值。
項旋 ·史學理論 ·35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抗戰時期的大后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的最終成果。本書以大量檔案資料和文獻史料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首次對抗戰時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本成果深化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抗日戰爭史、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學術水平;同時,可為當前西部經濟開發提供歷史借鑒,具有現實意義。
譚剛 ·中國史 ·45.7萬字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文化記憶中難以抹去的印痕。本書精選百余年來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研究之代表性成果及近年最新成果,在體例與內容上,具體分為“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文獻典籍與昆侖文化”“河源昆侖與昆侖文化”“神話人物與昆侖文化”“昆侖地望與昆侖文化”“中國古史與昆侖文化”六個板塊,集中展現20世紀以來昆侖文化研究狀況,與學界同行共享,以此進一步推動昆侖文化的學術研究。
米海萍選編 ·中國史 ·44.9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3.8萬字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通史》為邁爾斯教授編寫的世界通史教科書。《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通史(上冊)》內容從史前人類開始,至中世紀;《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通史(下冊)》攘括整個近代史,截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世界通史。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世界史 ·38.4萬字
本書是對東北流域文明的專書研究,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黑龍江流域及其組成部分如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遼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介紹了各流域的地理環境、古族、古城、古國和各種文化遺存等。作者通過對各個遺跡、遺物的介紹和論述,力圖呈現東北各流域文明的演變與發展,從而使讀者對東北流域的各種文明有更深的認識。
王禹浪 ·中國史 ·25.1萬字
本書為紀念文集,收錄了曹特金女士大部分的文章,并配有多幅珍貴的照片。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相關情況、馬克思、布朗基進行了研究;第二部分的重點內容是翻譯了俄國學者對共產國際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第三部分是曹特金對自己的經歷和研究歷程以小短文的形式呈現出來。本書內容豐富,對世界史的把握和闡查,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世界史這一概念,加深對世界史的認識和理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曹特金 ·世界史 ·41.2萬字
本書系自作者半個多世紀從事歷史地理學與中國古都學學習、研究歷程中所撰寫的200余篇論文里選出的90余篇結集而成(內中大多數已在《歷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或相關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刊登,少量待刊)。總字數約達50萬字。按其內容分為學術傳統傳承之闡釋、學科理論探索之創獲、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區域地理、歷史流域地理、歷史城市地理、中國古都學等8個部分;在認真闡釋傳承優秀學術傳統基礎上,展現了作者諸多開拓創見,也含有一些有關當前國家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的建言獻策。
朱士光 ·歷史地理 ·44.7萬字
本套書共21冊,包攬前漢、后漢、兩晉、南北史、五代、唐、宋、元、明、清、民國11個歷史階段的通俗演義。上自秦始皇,下迄中華民國,計2166年,皇皇六百余萬言,系統完整,內容豐富,主次分明;據正史,語皆有本,雜野史,不尚虛誣;用語雅潔,自注自評,理趣兼備,因有“一代史家,千秋神筆”之稱,洵為通俗史作典范、歷史入門必讀。本書為其中的西漢部分。
蔡東藩 ·普及讀物 ·27.2萬字
本書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主編,共收錄17篇文章,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既有史籍校勘注釋類,如對南化本《史記》的例釋,對南朝石刻的辨偽,對古代城市文獻《兩京新記》的校注等;又有史實考證類,如考釋敦煌曲子詞《怨春閨》聚訟不斷的問題,考證明代文人社團復社在各地的分社,闡述晚晴在華傳教士郭士立、香港華商何昆山的相關事跡等。還有以時間為經的史實編年類和人物年譜類文章。各論文均旁征博引,顯示出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劉正剛主編 ·中國史 ·28.9萬字
本書是中西學者共同合作撰寫中國基督教史的一次嘗試,旨在借鑒并融合過去30年所涌現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過編年史和專題史兩個部分,力圖呈現一部可讀性、準確性、跨學科性兼備的中國基督教史讀本,幫助我們更好地體認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現象。21世紀的今天,當人們在一種跨文化的視野下回顧基督教自西徂東的歷史時,會發現其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調適過程,其間既有文化的碰撞與激蕩,亦有挫敗與不適;既有思想的交鋒與對立,亦有理解與認同。盡管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有限,但卻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基督教中國化證明了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即使基督教與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亦能被吸收并演變為中國的基督教,從而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陶飛亞 (美)魏克利主編 ·專業史 ·37.9萬字
19—20世紀之交,是一個舊學衰落,新學紛爭的時代;在西學沖擊下,出現“國粹”“國學”等概念。本書聚焦于“國學”,以此為“抓手”,剖析“國家與學術”的時代主題——什么是國學?國學是否妨礙中國“走向世界”?國學自身怎樣“走向世界”?在一連串追問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滿歧異而使人困惑的、遠遠超出學術的范圍,形成社會參與相對廣泛的思想論爭展開在我們面前。本書大體涵蓋清末保存國粹與民國整理國故兩大運動。討論了這個時代思想文化層面所面對的根本性問題,投射入也表達出20世紀前期,許多中國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國的整體“復興”。
羅志田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對明清關中士人的生存狀態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進行較為詳盡的考察,進而全景式地展示明清關中文學的演變軌跡,較為全面反映明清關中文學的地域特色。通過研究,為方興未艾的關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常新 ·地方史志 ·30.6萬字
本書是在翻譯別洛夫、紹米揚和斯維亞捷茨卡婭合編俄國檔案匯編《俄國與西藏——俄國檔案文件匯編(1900~1914)》(2005年出版)的基礎上,將巴德瑪耶夫檔案匯編《在沙皇制度幕后》中涉及中國藏蒙的19件、收錄在《帝國主義時代國際關系》一書中涉藏檔案32件等,全部收入書中,使該譯著成為目前俄國涉藏檔案中最完整的版本,對于研究這一時段西藏、蒙古地區歷史,俄國侵華史乃至英俄列強在華角逐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世界史 ·23.3萬字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