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大中國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致力于探討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力圖促進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與融通,推動中國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本輯為第4輯,所收論文作者多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李宗桂、豐子義、傅有德、孫熙國、李翔海、田克勒、宋志明、謝曉娟、成中英。
孫熙國 李翔海 ·中國史 ·26萬字
從觀念的詞源出發,融會中國思想史三千年,發掘其中超越時代的意義本書從觀念史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歷史中“政治、天命、心性、國家、君王、臣民、道德、仁義、禮法、忠孝、公私、華夷”等12組觀念的演變歷程做了闡述。這12組觀念24個字,本意各有所指,但在政治、社會的發展脈絡中各自經歷了融合變化。這些詞我們看似熟悉,時常用到,卻很少深入思考,更不知道其在歷史演變中發生的巨大變化。本書立足文獻,細致剖析了這些政治思想史的關鍵文字,揭示了其原初含義及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的特征與脈絡,被譽為思想史研究“由小學入經學”的典范之作。
(韓)張鉉根 ·專業史 ·26萬字
本書從思想與理論、美國政治與外教、中國與當代世界三個方面,以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國際關系理論與思想史、戰后美國外交、中國對外關系以及當代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等領域的一些重要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其中有關國際關系思想史、國際政治倫理和國際社會理論的論述,是國內學術界在這些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石斌 ·史學理論 ·26萬字
漢唐時代的百濟古國,歷史悠久,文明璀璨,與周邊世界建立了廣泛而多樣的聯系。百濟研究對于漢唐史、亞洲史,特別是中外關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書是中文學界第一部百濟史著述,內容主要包括:百濟史事擷要,即百濟基本史實及其綱目;百濟史料提要,即百濟相關典籍文獻、金石文獻解題和考古資料介紹;百濟學史述要,分國別回顧中日韓三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全書還附有百余份圖表資料。
馮立君 ·世界史 ·26萬字
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疼痛?如何應對疼痛?沃爾夫森歷史獎與弗蘭克爾獎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逃避痛苦的時代,讓我們看到疼痛自有其意義。從牙痛、頭痛、痛經、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個人都為疼痛所擾,都試圖用各種形象的隱喻來描述它。從“積極的情感體驗”到需要戰勝的“邪惡”,人們對于疼痛的認知和講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有些人借此展現英雄氣概,有些人則無權喊疼;有些人被認為對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則似乎特別耐疼……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在痛苦時如何自處?本書講述了18世紀以來關于疼痛的故事,橫跨醫學、文學、宗教、生物等各領域,考察人們對疼痛的講述發生了哪些變化,信仰、性別、種族、階級等意識形態因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展現了身體、意識、文化、語言之間的動態聯系,為我們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新西蘭) 喬安娜·伯克 ·世界史 ·26萬字
本書歸納整理了關于抗日戰爭30個重大熱點、疑點、難點問題展開敘述與研究,對于糾正人們思想認識的誤區、回歸歷史真相將產生巨大正能量,對于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從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正確歷史的認識,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書并非是本書作者的完全原創性著作,其編寫的出發點決定了本書旨在把大量的抗戰史研究成果介紹給讀者。書中既有對郭德宏等關于抗戰史的綜合性研究成果的借鑒與吸收,又有對徐焰、劉統、賀正誠等抗戰史研究專家發表的熱點文章的引入與轉述,從中可以看到一些抗戰史研究的最新成果。閱讀本書,就會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軍事謀略上的超人智慧、實踐上的堅韌不拔有新的深層次認識。
柳建輝 孫新編著 ·史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先考察日本19世紀初的商品經濟發達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町人”文化崛起,漢文學作品的娛樂化商業化使學問普及。后考述受到我國《東京夢華錄》《板橋雜記》等城市敘事文學影響,幕末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模仿創作了“繁昌記”系列漢文“戲作”小說。尤以《江戶繁昌記》《繁昌后記》為代表,諷刺辛辣的揭示出幕府治下社會表面浮華背后的腐化。
徐川 ·世界史 ·25.9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來自于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所藏日本外務省檔案,主要包括國際聯盟中國調查員關系文書(國際連盟支那調査員関係)第一卷和第二卷,記錄了日本外務省與駐外各領事館之間的來往函電,時間段是從1931年12月9日到1932年4月19日。
陳海懿 馬海天 ·世界史 ·25.9萬字
由《錢氏據吳越》《王氏據閩中》《劉氏據廣州》《高氏據荊南》《徐氏篡吳》五篇組成,詳細記述五代十國之吳越、閩、南漢、荊南、南唐的歷史,即唐末五代錢镠祖孫三世五王擁據吳越七十六年、王氏家族占據閩中地區并建立閩國、劉氏家族占據廣州并建立南漢政權、高氏占據荊南、從徐溫開始醞釀到徐知誥篡吳建立南唐的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5.9萬字
水利社會史是近年來區域社會史研究中最為活躍的一個領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有利既有害,利害相隨,過猶不及,趨利避害,無論在豐水區,還是缺水區,均是如此。這也提示研究者,通過不同空間尺度的“流域”研究,切實把水利社會放在生態環境中加以考察,把水利社會作為自然與社會聯結的紐帶,深化區域社會史研究。本書從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具體“流域”的個案研究、水利與水害、鄉村與城市等方面,集中體現了山西水利社會研究的新探索。圍繞歷史時期山西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內容涉及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廢、分水爭水、水權水案、水利水災、禮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的基本研究框架。
行龍編著 ·史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系統爬梳了1903年至1945年四十余年間,中日兩國媒介在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特殊場域的博弈歷程。內容架構上,以日本對中國東北實施的新聞侵略手段及步驟為經,以中國廣大東北民眾遭受的身心折磨及東北新聞界的艱苦抗爭歷程為緯,深刻剖析了日本侵華過程中,以新聞侵略為主導的文化侵略的特點、實質以及對我國東北地區造成的危害;同時將東北新聞界在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反抗予以深入挖掘,著力凸顯東北新聞界有識之士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思想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從而豐富了東北新聞史及日本侵華史研究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
王翠榮 ·中國史 ·25.9萬字
作者以文學性、詩意化的文字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呼和浩特傳: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書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懷、詩性的語言,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闡釋古老文明的遺存與現狀,分析展望她的發展走向,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從戰國趙武侯時期的云中城,從敕勒川到土默川,從美岱召到庫庫和屯,從歸化綏遠再到呼和浩特——在時光中一路行來的這座草原城市,從一片荒蕪中誕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等。
白濤 ·地方史志 ·25.9萬字
美國記者眼中的民國大事,斑駁陸離的怪相,風云人物的沉浮,比如:北洋系統由盛及衰,國民黨北伐,日本在華勢力日益坐大,蔣馮閻大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還有活躍在政壇的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等。作者的特殊背景,使他有機會與民國要人過從甚密;而作為記者的寫作方式,使其回憶錄如同攝像機,準確細致地描畫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生動而真實,纖毫畢現。
(美)哈雷特·阿班 ·中國史 ·25.9萬字
《陸棄說古代人物小史》本書選取了一些典型的古代歷史人物,講讀了他們的成敗得失,基于史實,結合現代,夾敘夾議,以對歷史飽滿的熱情、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清晰條理的章節安排成文成書,使得讀者既增長歷史知識,又生發人生感悟和思考,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好書。《陸棄說古代生活小史》本書選取了52個生活片段,以生動詼諧的語言及別具一格獨特視角真實記錄了古代中國的生活百態,本書既幫我們窺見帝王將相的日常生活,又為我們解讀了古代普通平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并使讀者們重拾那些失去的生活記憶,重新走進古人的生活。
陸棄 ·普及讀物 ·25.9萬字
本書透過無數史料,用富有哲思的文字構建出從史前到清代,南京城和南京人歷經的滄桑。作者帶領我們穿越到遠古,走到先秦,目睹南京在隋唐五代時歷經第三次浩劫,在宋元時廣納天下遷客騷人,從一戶南京農民在明朝的命運中記下金陵眾生錄,也感慨清代鎖不住英國的鐵甲。雖然不涉及南京的今生,然鑒古可觀今,無古便無今,透過作者筆下的地球的生命簡史、生而為人,生而賦稅、貨幣簡史、古代福利制度述略,仍然能給予今人以無限思考。
張新奇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最新、最系統、最全面的研究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著述。本書站在“以史為鑒,鞭撻歷史邪惡,警惕歷史悲劇重演,維護世界和平”的立意高度,研究和追訴日本侵華細菌戰歷史。本書以極豐富的國內外史料,構建了一個研究和認識日本細菌戰史的新體系,并將這一體系建立在嚴謹規范的學術基礎上,使該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書有近千幅插圖,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陳致遠 ·中國史 ·25.9萬字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的到來,由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段慶林研究員策劃并組織了“寧夏企業史叢書”的編撰工作。2016年,經寧夏社會科學院立項資助,由筆者承擔了《寧夏市縣企業史略》一書的編寫工作。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自治區黨委政研室、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統計局以及五市統計局和地方志辦公室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寧夏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博士石榮,自治區民政廳四級碉研員張懷志等人做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和相關文字工作。
張耀武 ·專業史 ·25.8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全面反映了新史學首倡者梁啟超的學術思想,對中國歷史研究影響巨大。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論述了史的定義、意義和范圍;第二章回顧并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第三章講如何改造舊史學、建立新史學;第四、五章專談史料學;第六章則闡述史實上下左右的聯系。《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是梁啟超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在清華所作演講。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5.8萬字
晚清60年,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又極其顯要。在時間上,它將中國歷史分成了古代和近代兩個部分;在空間上,它又將一個獨立的、封閉的中國帶進了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廣泛聯系之中。本書作者援用傳統的紀傳體史書的編纂形式,展現了晚清60年的歷史圖像。每卷之后的“評”,凝結了作者多年來治晚清史的心得。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普及讀物 ·25.8萬字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鄭振滿力作!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國傳統家族組織的動態理論模型!
鄭振滿 ·史學理論 ·2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