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原名《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也曾是大學歷史系的教材,影響廣泛。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該書與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三足鼎立。
蔣廷黻 ·中國史 ·11.5萬字
本書講述了晚清、民國時期的一些名人軼事,評述了一些社會現象,對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很有幫助。
張鳴 ·隨筆 ·12.3萬字
匈奴一族究竟從何而來?秦國竟然不惜一切代價重建戰國長城抵御匈奴!匈奴究竟強大到了何種地步?漢高祖劉邦被困白登山束手無策!如此強大的征戰帝國為何又會一夜消亡?就好像人間蒸發,如今難以考證!在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這本書將通過7個大章的詳細著述給你答案!
(美)帕克 ·世界史 ·4.2萬字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長篇史詩性力作《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最新史論作品。這是一本力圖理清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的書。作者從中國為何文明意識蒼白,為何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的問題意識出發,經十數年研究思索,在創作《大秦帝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集結為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全3冊)》。《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全3冊)》首次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書寫中國前3000文明史,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五大生存經驗。
孫皓暉 ·隨筆 ·18.9萬字
自劉宋代晉至隋滅南陳的一百六十余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歷史時段。這期間,以漢文明為主導的華夏帝國,與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長期對峙,起始于兩晉時期的諸民族交融和斗爭持續深化,從當時社會來看,這固然是一個充滿了災難與痛苦的時代,但站在歷史維度來看,沖突是不同性質文明碰撞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帶來的結果并非全是負面的。就當時漢文明的歷史進程而論,兩晉時代充滿著病態的貴族習氣,通過自身力量已經無法蕩滌和解決,換言之,漢文明走到了一個瓶頸期,非經劇烈的沖撞和融合,很難靠自身力量走出來。此種條件下融入塞外民族的活力,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這本小書,正是從這個角度入手,試圖揭開南北朝時代的面紗,由點及面地了解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以及他們在歷史長河留下的痕跡。
陳峰韜 ·普及讀物 ·19.7萬字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長篇史詩性力作《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最新史論作品。首次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書寫中國前3000文明史,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五大生存經驗。
孫皓暉 ·隨筆 ·15萬字
本書在組稿過程中,選取的文章基本都是作者在各大網站專欄已經發表過的作品。作者張鳴為人民大學教授,對中國歷史有非常深刻地研究和認識。本書按照中國歷史,主要是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將全書內容分為封建王朝為什么滅亡、清末新政、民國硝煙、中西對比、時代變遷、隨筆軼事六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過對宋朝黨爭、清朝閉關鎖國等問題的深入分析,總結出封建王朝覆滅的原因是過分自大、機構臃腫;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袁世凱新軍等歷史事件的回顧和分析,從細節上為讀者展現了更加清晰的晚清歷史;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以詳細史料為依據,重現了五四運動對中國發展的推動性,以及國民政府時期政策對老百姓的盤剝;在第四部分中,作者通過對20世紀20年代住在北京、上海租借洋人的生活等細節描寫,表現東西方文化沖突在特殊時期的表現;在第五部分中,作者主要通過教師的視角,反思當代教育以及一些社會現象;在第六部分中,主要收錄了作者談人生、談做人等雜文。
張鳴 ·中國史 ·16.3萬字
《以平等之名》是系列課程的第一種,作者用說故事者的口吻,輕松解讀托克維爾在美國考察民主,最后撰寫《論美國的民主》的前后過程,并認真地帶領讀者,走入文本的世界,深入講述清教徒精神如何塑造美國民主,美國的公民自由又如何與法國的天然自由不同,更重要的是,楊照敘述托克維爾如何列舉事例,分析美國的平等精神和議會傳統,并告誡法國人應怎樣學習美國的民主時,讀者也能反思自身如何參與公共事務,這才是公民課的意義。
楊照 ·世界史 ·8.1萬字
本書是“黃同學漫畫二戰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作者通過漫畫的形式,帶大家重回硝煙彌漫的二戰戰場,重溫反法西斯戰士們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用熱血抒寫的恢宏史詩。本書內容包括著名戰役、名將傳奇、戰場逸聞、武器簡介等,通過本書,讀者將對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的體會。
那個黃同學 ·世界史 ·2.3萬字
以通俗流暢的筆法講述日本的歷史。
櫻雪丸 ·世界史 ·15.7萬字
《明治維新》是“巖波日本史”的第七卷。十九世紀后半葉,在整個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開國如何定位;支撐了兩個半世紀的幕府在何種歷史背景和政治理論下不得不垮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幕府倒臺后成立的明治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以及幕末維新中一般民眾的生活百態。此外,放眼世界發達國家,從中探索日本近代國家模式的維新領導者們在歸國后,如何應對日漸高漲的自由民權運動,這種民權運動的最終訴求是什么,這個被稱為明治維新一個終結點的明治憲法體制到底有什么意義,都是本書試圖探求的問題。
(日)田中彰 ·世界史 ·7.7萬字
記敘并分析了中國社會當時的狀態,大致包括:身體素質、民族性格、生存現狀、工業發展、禁煙運動、女性地位、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眼光敏銳、老辣,能發現國人習焉不察之細節。本書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觀察中國的代表作。
(美)E.A.羅斯 ·中國史 ·13.1萬字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條件。
金開誠 ·中國史 ·6萬字
《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超級案例集”。作者華杉用“通篇大白話”翻譯整部《資治通鑒》,同時結合歷代名家觀點和本人管理經驗,講透《資治通鑒》中對21世紀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公元619年,王世充篡隋朝皇泰主之位稱帝,兩個月后弒殺之,隋朝徹底覆亡。李淵、竇建德、王世充等人共逐隋之失鹿,經過數十年的較量,終于歸于一統。李淵憑借著李世民等一眾將領的赫赫戰功,成為了大唐的開國皇帝。但李世民與其他皇子之間矛盾也浮出水面,終于在公元626年爆發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政變中殺死了自己的兩位兄長,成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華杉 ·普及讀物 ·16.9萬字
本書精選了張鳴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類雜文30余篇。全書分三部分《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歷史·回音》,每部分由十篇左右的雜文。如《世紀末的看客》《兩個糊涂丞相的故事》《林則徐的澳門之行》《簧聲戲影里的西太后》等,盡量把歷史那些引人深思、可以為鏡的歷史小故事,以詼諧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并加入作者獨特的理解,從而借古喻今,引人莞爾,又引人深思。
張鳴 ·普及讀物 ·9.9萬字
切·格瓦拉回憶古巴革命戰爭的最權威版本,收錄24張首次在國內出版的珍貴黑白照片。切以敏捷清醒的筆觸,將南美叢林驚險跌宕的游擊戰爭生涯日常帶入生活:“我們是未獲解放的美洲大陸的希望所在——1956年,我們不自由,毋寧死!”《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被譽為切·格瓦拉最優秀的一本書,原著語言簡單直率,是典型的格瓦拉敘事手法。書中第一部分描述了古巴游擊斗爭中的許多重大時刻以及站在這場斗爭前列的、在征服未來的戰斗中沖鋒陷陣的古巴男女戰士。格瓦拉對于自己所親歷的戰役,描寫得特別仔細,往往涉及戰斗開始到結束的各個細節。本書第二部分包括一九六三年后格瓦拉撰寫的有關戰爭的短評和戰爭片段的記述,也包括其對戰爭深入的分析等。這一版本的《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收錄了切·格瓦拉對最初版本所作的增刪修訂,增加了許多珍貴歷史照片,是截至目前的最權威版本,對我們了解古巴革命戰爭歷程以及切·格瓦拉本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古巴)切·格瓦拉 ·世界史 ·17.1萬字
《國史講話:春秋》原名《春秋史講義》,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在燕京大學講學期間編著的講義,文稿由顧先生與同期著名史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童書業先生合作撰寫而成。全書由正編(共二十章)與附編(共十章)構成,正編主要講春秋時代的政治史,附編主要講春秋時代的社會史,引領讀者了解中華民族及其早期思想的形成。
顧頡剛 童書業 ·中國史 ·13.6萬字
人是天生的群居動物,卻無時無刻不在沖突之中。自人類面世以來,全球流動性持續增強,信息技術讓人互通有無,但世界似乎正趨于極化和保守,隔閡和紛爭不斷。今天,持不同立場的人們還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嗎?人類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淪喪?或者,讓我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本書中,德國哲學學者漢諾·紹爾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為工具,探討人這個物種的善惡標準和規范如何隨著群體規模、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而演進。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到突飛猛進至當下的世紀,全書由遠至近地展示了7個關鍵的轉變:500萬年前人類以及群體合作的誕生、50萬年前懲罰機制的出現、5萬年前文化的進化、5000年前不平等的發明、500年前現代社會的產生、50年前對少數群體權益的呼聲以及過去5年覺醒文化的興起。通過梳理價值觀、準則、制度和實踐的深層歷史,紹爾提供了一部重塑人類道德思考的啟示錄。他提醒我們,當今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善”與“惡”漫長演化的最新環節,而在表面的分歧之下,大多數人基本上仍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即重視合作、自由與安全,這將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彼此的新基礎。
(德)漢諾·紹爾 ·世界史 ·19.9萬字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其經濟發達,疆域遼闊,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是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的大國。它開創了“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繁榮景象。然而,也是這樣一個燦爛的大唐王朝,在開元盛世之后便以不可挽回的趨勢逐步走向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個盛世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本書作者作為唐史研究領域的大家,對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和重要史實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對重大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深度還原了被人忽略的歷史真相,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岑仲勉 ·普及讀物 ·12.1萬字
本書全面再現1618-1644年發生在大明與大清(后金)之間的戰爭,帶你重回明清鼎革之際,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揭開被刻意隱藏的戰爭真相。戰爭從偷襲撫順開始,努爾哈赤有著狐貍般的狡猾,也有狼的兇狠。他喜歡不宣而戰、里應外合,常常能集中兵力以多勝少。對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起初不以為意,而他們顯然低估了對手。從撫順到薩爾滸,從沈陽、遼陽再到廣寧,努爾哈赤一次次得勝。而薩爾滸之戰的教訓,也讓明朝重新認識了敵人,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從寧遠大捷到寧錦大戰,以堅城大炮成功壓制后金鐵騎。以錦州、寧遠、山海關為支撐點的關寧錦防線,成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難以逾越的堅城堡壘。明清兩軍對抗十余年后,決戰時刻終于到來。明朝派出最強陣容,洪承疇為主帥,明軍在遼東的主力關寧鐵騎以及九邊重鎮精銳盡數出戰。清軍也盡起傾國之兵,重病纏身的皇太極更親自到前線指揮。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決戰。雙方拼盡全力,明軍雖元氣大傷,但仍有反攻的實力。可是,來自明朝內部的農民軍卻摧垮了這個帝國。明清戰爭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場。盡管明朝與清廷的戰爭直到1662年才正式結束,但這場戰爭結局,卻仍深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當大明遇上大清,是火器與弓箭的對抗,農耕文明與漁獵民族的碰撞。一衰與一興之間,究竟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歷史并不那么簡單。
宿巍 ·中國史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