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重點分析總結出版單位知識服務實踐經驗,內容涉及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工作綜述、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單位調查問卷分析及應用案例分析、知識服務標準研制情況、國家知識服務門戶網站建設情況和試點單位案例等部分。首次全面總結分析了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工作,首次全面展示了國家知識資源服務模式試點單位82個應用案例,首次全面發布了知識服務標準體系表,提供知識資源服務研究與實踐的全面報告。
張立主編 ·新聞傳播 ·35.1萬字
《安慶路5號》是由多位汽車行業一線記者閱讀數百萬字資料,采訪了一汽及一汽-大眾不同戰線、不同崗位的100位建設者,以他們的親歷為坐標,以一汽大眾的發展為藍本,傾情書寫的有血有肉的一部汽車編年史。《安慶路5號》以對親歷者的采訪為主線,內容翔實,語言生動,情感真摯,反映了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展望了公司美好的未來愿景。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汽車工作者的創業艱辛。本書適合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李蔚宏 于春燕 郭東隅等 ·新聞傳播 ·32.1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新聞傳播 ·20.9萬字
2015年4月20~24日,“華文學術期刊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在澳門理工學院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內地、臺港澳地區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華文學術期刊界知名主編、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可謂名家薈萃,成果豐碩。與會嘉賓圍繞“華文學術期刊發展趨勢與戰略”“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華文社科學術期刊與國際化”等專題展開了充分的研討。本書即此次研討會論文結集。
李向玉主編 ·新聞傳播 ·44.8萬字
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的學者的必讀物,涉及內容廣泛有深度;獨特視角解讀傳播學史,傳記式編纂,在“人”的基礎上解讀若干學科背景下的傳播學;圖文并茂、豐富翔實、學術性與趣味性兼備,有趣又有用的經典書目。撰寫傳播學史的歷史學家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E·M·羅杰斯通過傳記式的編寫工作,在人的基礎上來理解傳播學史,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涉及眾多人物與機構以及若干學科的知識背景,并以此表明,傳播研究如何富有意義地影響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這種有重點的綜合研究使該書成為上述領域的學者必讀的讀物。該書內容豐富,史實性強,圖文并茂,人物生平紀事詳盡,敘述有通俗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故會為傳播學的廣大專業與業余讀者所喜愛。
(美)E.M.羅杰斯 ·新聞傳播 ·38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本期主題為“信息化發展與監管研究”“社會治理背景下蕭山發展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編 ·新聞傳播 ·21.4萬字
作為全面、系統地對中國財經報道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的應用新聞學論著,本書開創性地建構了由財經報道本體研究、財經報道藝術研究、財經報道類型研究三部分組成的財經報道研究體系。本書研究視角獨特,兼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理論性與操作性,曾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財經頻道及海外中心財經記者的培訓教材使用,對財經報道一線的編輯記者以及財經報道領域的研究者、學生等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孫鳳毅 ·新聞傳播 ·25萬字
本書從寬廣的傳播社會學角度,深入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何在社會邊緣與人際網絡、組織系統、傳統媒介以及新媒體互動,從而建構、更新并維系他們的“意義之網”——包括身份認同、對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職業規劃、人際交往、就業資本等等,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消費形態和閑暇活動。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國的本土社會實踐,在長三角八個城市做了500個個案的訪問和觀察,在繁復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提出概括性的理論洞見。
鄭欣等 ·新聞傳播 ·35.6萬字
本書選擇了74位在西方傳播學術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歐美學者,從學術生平、主要理論(方法)貢獻、對傳播學學科建制的貢獻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胡翼青主編 楊馨 李耘耕副主編 ·新聞傳播 ·32.8萬字
本書匯集了媒介環境學、媒介化社會理論、媒介技術哲學、媒介地理學和媒介考古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嘗試通過名著導讀的方式,從歷史、結構和未來發展等角度勾勒當代媒介學的知識地圖。
胡翼青主編 ·新聞傳播 ·21.4萬字
本書以導讀的形式“重訪”了西方新聞學領域的20余部經典著作,呈現了西方新聞學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過程。每篇導讀兼具“解讀”與“評析”,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觸類旁通,探索新的理論資源和分析視角,帶來新的研究想象力。
白紅義主編 ·新聞傳播 ·24.4萬字
本書遴選了西方傳播研究領域的35部經典著作,涵蓋美國實證主義傳播學、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論流派,通過導讀的方式讓讀者全面感受傳播理論開放的知識圖譜。
胡翼青主編 ·新聞傳播 ·32.4萬字
本書以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的轉型升級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國內外傳統電視的轉型困境和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現狀,介紹傳統電視現有的轉型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傳統電視與互聯網融合轉型的新路徑。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國家、地方文化管理部門制訂適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策略和管理體制政策的參考用書。
張藍姍 ·新聞傳播 ·21.5萬字
本書有針對性地選擇了45個國內外數字出版領域的成功個案進行剖析,較為深入地分析其成功經驗,以啟發業界數字化轉型思路,推動數字出版實踐創新。全書分為5個部分,其中:第1部分分析了14個大眾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2部分分析6個教育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3部分分析了11個專業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4部分分析8個集成商/技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5部分分析了6個渠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
劉錦宏主編 ·新聞傳播 ·27.9萬字
《中國前近代的出版、文化與權力(16-17世紀)》作者從多個角度考察了16-17世紀中國書籍的生產,涉及商業出版的運作方式、商業出版擴張如何為科舉士子提供藝文勞動機會、藝文市場的交易、商業性“四書”論集對官方解釋的挑戰、藝文由朝廷向職業批評家的轉移、復社作為能夠對科舉考官施加影響的職業批評家聯盟的性質、八股文評選家通過出版市場而成為公共批評家、科舉考試與商業性書籍出版的關系,以及諸多晚明士人在商業化藝文公共空間的表現等問題。
(美)周啟榮 ·新聞傳播 ·23萬字
《媒介經營管理案例分析》編委會組織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歷經多年努力與積累,通過深入訪談、現場調查、與專門媒介研究機構合作等方式獲取了大量的經營管理方面的案例,最后選取了34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例匯集出版。《媒介經營管理案例分析》的出版,一方面是為了追尋我國媒體經營管理發展歷程,總結媒體機構在經營管理領域的經驗,以期提升我國媒體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為了教學的需要,作為一門典型的應用學科,新聞與傳播學的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際素材,《媒介經營管理案例分析》在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謝新洲 ·新聞傳播 ·31.2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部關于鄒韜奮新聞出版實踐與思想研究的專著,作者在全面占有和發掘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鄒韜奮的新聞出版實踐與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書從縱向上研究了鄒韜奮一生的新聞出版實踐活動及其價值,清晰地展示了其新聞出版實踐活動的軌跡及新聞出版思想脈絡;從橫向上拓展了鄒韜奮其它社會活動和思想的整體性研究,并構建了鄒韜奮新聞出版思想的整體框架和體系。
張文明 ·新聞傳播 ·27.9萬字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總報告、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和省域報告。總報告對“全面小康”進程人民生活消費進行總體評價;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分別對中國民生消費需求景氣評價體系進行了闡釋對省域居民總消費合計演算指數、省域居民物質消費和非物質消費分類演算指數進行了排名;省域報告則對省域名生需求景氣進行了分別陳述。
王亞南 邊明社主編 ·新聞傳播 ·22.1萬字
近代以來,新興印刷技術所蘊含的巨大的出版能量,為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技術變革急劇加速的步伐中,西方先進的印刷文化進入以上海為出版中心的中國,并逐漸輻射到周邊的江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近代書局利用新的出版技術以及新的經營模式,開展小說征文、小說版權轉讓以及善本小說整理等活動,推動乃至調控晚清新小說的發生與發展,促使傳統的明清章回小說實現其文本傳播技術的近代升級。作為中國古代小說文本特色的圖像,亦借助新技術完成它的近代復興之路。這些在物質技術推進中的文學景觀,處處展現了文學觀念和文體破立的消長,具有重大的小說史及出版史意義。
潘建國 ·新聞傳播 ·21.2萬字
該書嘗試對傳統謠言理論進行借鑒與修正,力圖把網絡謠言放在中國的社會心理和情感結構中考察,全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篇、實證篇和應對篇三個部分。理論篇對網絡謠言的基本理論如概念、變量、類型、傳播模式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梳理。實證篇主要圍繞網絡謠言自我凈化的影響要素、恐慌型謠言與集體行動、泄憤式謠言與情感動員展開。應對篇針對當前學界提出的各種應對策略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反思,由此提出新的對策。
郭小安 ·新聞傳播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