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晚清時期新小說創作和翻譯、小說理論、職業小說家、稿酬制度、作家群、小說廣告因“新式”傳播而構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互動鏈條。小說的通俗化和多樣性是晚清小說較中國傳統章回小說而出現的新特質。清代以前并不多見的短篇小說因報刊登載而大量出現。本書從晚清報刊的興起及新傳播方式對小說的影響等方面對晚清報刊及小說進行了深入研究。
李九華 ·新聞傳播 ·20萬字
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對于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中國學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積累了豐富的治學成果,經文獻的多源檢視和擢選,我們編成多卷本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歷程——中國學界文選》。本書是該文選的第二卷,收錄了1990年至1999年之間發表的相關文論,將其按照史實考辮、原著解讀、理念闡析的類屬編排。希望本套文選的出版,能夠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理念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拓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創新體系提供有價值的文獻咨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室 ·新聞傳播 ·30.3萬字
本書以網絡輿情的關鍵環節“預警”為研究對象,對網絡輿情預警的內涵、功能和機制進行了分析,區分了網絡輿情預警的主客體以及部分“利益攸關者”刻意制造的虛假輿情。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網絡輿情預警的倫理問題,并就網絡輿情的倫理規范提出了建議。
劉海明 ·新聞傳播 ·21.3萬字
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事業的奠基。本書力圖突破傳統新聞學研究模式,立足傳播學視角,遵循傳播歷程、傳播生態、傳播要素、傳播形態、傳播系統、傳播功能為主的多方位研究路線,對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書在總結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基礎上,反思了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缺憾,并立足當下,對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歷史傳承和現代化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為中國當今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李曉靈 王曉梅 ·新聞傳播 ·21.5萬字
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思維觀念;媒介參與文學的本體建構主要在于媒介與時空感知的密切關聯;當前文學市場需求多樣化和文學傳播民間化,對傳播媒介多樣化的選擇所攜帶的變革思潮,已經旁及人文學科的諸多領域,特別是網絡對文化民間化的強烈訴求,改變了傳統認識論領域內文學觀念形態的建構依據。本書嘗試從文學的傳播和接受現狀出發,探討了媒介科技如何開拓文學的生存前景,媒介與文學時空觀的歷史形成,以及媒介與文學信息化、文學市場之間的密切關聯。分析了紙質媒介傳播下的文學觀念演變、影視傳播下的紙質文本改編和網絡傳播下的文學生態。重點論述了作家文學、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傳播現狀和生存前景,以及漢語文學獨特的更新機制和文化價值。
王文參 ·新聞傳播 ·28.6萬字
對于國內外重要的網絡批判理論進行梳理和闡發,涉及媒介環境學、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政治經濟學等多種學術流派重要理論家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闡發重要理論家的批判研究對于我們理解互聯網所具有的意義。本書可能是國內第一本從批判反思的視角總結互聯網研究理論的著作,對于全面認識互聯網的社會影響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王穎吉 ·新聞傳播 ·25.9萬字
傳播改變世界。人類每一次傳播技術的發明都會引發人類社會文化的歷史性變革,“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互聯網”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互聯網”(即互聯網與不同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新技術、新業態。因此,活在當下的人們無法回避它的影響與塑造,必須去學會、掌握、使用、批判它,以新思維、新視角研究和解決問題。傳播學研究日新,有關新媒體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如網絡文化研究、博客研究、微電影研究、微博研究、手機(移動終端)傳播研究等方面成果豐富,特別是青年
楊中舉 ·新聞傳播 ·21.3萬字
《文瀾學術文庫系列叢書:新聞報道專題研究》結合當前我國媒介生態和新聞傳播的發展現狀,從新聞實務層面梳理出新聞采訪熱點、新聞報道策劃、典型人物報道、深度報道、時政新聞報道、民生新聞報道等十余個專題,從概述入手界定厘清相關專題基本概念,通過文獻綜述發現相關專題的研究熱點,最后結合案例分析呈現相關專題的發展最新現狀。
吳玉蘭等 ·新聞傳播 ·21.8萬字
本書介紹了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效能模式、原則,分析了數字時代視聽內容的收視模式及運營策略,探討了新興傳媒公司的內容傳播戰略,比較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創作主體、內容決策、內容來源、傳播方式、核心技術、銷售模式和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異同。甘肅省的文化建設是國家“一帶一路”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甘肅省文化建設為例,對比分析了數字時代城市與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的異同,探索了新技術變革下文化建設的路徑,總結了當前西部地方衛視運營困境和對策,融媒時代甘肅省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困境及對策。最后,本書還通過對甘肅文化傳播過程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文化事件進行了傳播效果及對策研究。
陳積銀 李玉政 朱鴻軍等 ·新聞傳播 ·20.6萬字
本書對電視的生產、創作、傳播等內在特質做了深入的學術探索,提煉出真實性、儀式性、創新性、規制性,以及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等新的理念范疇,以為電視藝術理論建設做出努力與貢獻。“真實性”是電視藝術的基本命題,重點闡釋了電視藝術真實性的哲學內涵、美學內涵、傳播特征和接受效果。“儀式性”主要對電視媒介儀式性與傳統儀式的儀式性的區別做了分析,并探討了電視藝術一些重要特征如互動性、參與性等的由來。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提出了作為電視劇本體美學的兩個重要命題,揭示了電視劇藝術魅力的奧秘所在。“創新性”與“規制性”分別從內在與外在兩種維度,闡述了電視藝術創新的獨特規律及電視藝術生產的獨特規則。
胡智鋒等 ·新聞傳播 ·20.9萬字
本書從新聞學與傳播學的視角對西方媒體就“9·11”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了研究。第一,闡釋了西方媒體話語霸權建立的基礎、現狀與表現,以及亞洲國家傳媒力量與國際傳播實力的孱弱;第二,分析了西方媒體如何針對東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進行“議程設置”與“刻板形象”建構,曲解或丑化異質文明,從而達到配合其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目的;第三,分析了西方媒體對伊斯蘭文化報道的主觀性與偏差性;第四,深入研究了西方媒體誤導異質文化背后存在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意識形態、民族、文化、殖民歷史等深層原因;第五,對新聞媒體如何報道異質文化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點建議,以期規避誤讀或誤導現象。
楊志平 馬廷魁等 ·新聞傳播 ·20.6萬字
本書綜合利用發展傳播學、傳播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采用區域分析的視角,對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大眾傳播發展進行多維度的深入研究。本書認為大眾傳播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構、社會發展及和諧社會建構關系重大。本書運用定量研究分析理論,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報業和廣播影視業現狀進行定量分析;分析制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依據大量調查數據和研究結論,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業擬定了針對性較強,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對策。該書資料豐富,論點新穎,具有較高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書研討的問題均為目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發展的瓶頸,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具有較強啟示意義。
李克 ·新聞傳播 ·25.3萬字
本書運用多種理論資源,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大眾傳媒生存的隱秘之義,是較為全面、透徹的反思之作。以電視傳播為切入口,考察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儀式化的生存形態、知識化轉向、國家權力實踐與娛樂修辭的理論實踐。同時針對當代文化復調格局,提出中國文化發展的交往路徑。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啟示。全書資料翔實,風格思辨,視角獨特,從中可以獲知中國傳統文化在資本與權力中的境遇,以及文化傳播趨勢。
晏青 ·新聞傳播 ·21.2萬字
全書共上下兩卷,精選作者99篇書業文章輯成。作者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至今三十八年,是中國出版從封閉到開放、從事業到產業、從傳統到融合發展歷史進程的親歷者。經濟學博士的學習經歷,從編輯而編審,從編輯組長、編輯部主任到副總編輯,到一社之長的不同崗位,使她對書業的研究思考,具有多維視角。全書計七編。第一編:窮究萬物,開辟鴻蒙。為百科全書學論和百科全書編纂。第二編:編文校讎,叩問成學。為編輯問學及編輯實戰。第三編:知識無形,版權有價。為出版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辨析。第四編:回歸屬性,面向績效。為產業運營及企業經管。第五編:跨界重組,生機勃發。為融合發展與傳統出版。第六編:互通有無,博采眾長。為版權貿易和對外合作。第七編:文化固本,定海神針。為企業文化。立于現實的學術思辨、眾多鮮活的案例,還有那些在波譎云詭的時代變遷中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情感,構成了本書的特質及文化價值。
龔莉 ·新聞傳播 ·49.6萬字
“有聞必錄”是橫貫晚清民國報界極具感召力的新聞口號,它自1870年代被《申報》引入報刊之后,便長期盤踞在新聞界的話語舞臺上,堪稱中國近現代報刊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口號。然而,歷史上風行一時的“有聞必錄”卻給今人留下了種種困惑:(1)該口號從何而來,它有著哪些具體內涵,其發展演進宏觀歷程究竟是怎樣的?(2)對中國新聞界來說,這樣一個口號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在歷史語境中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到底在哪里?(3)這樣一個在實踐操作中有悖常理的新聞認知,為何會在中國新聞界興起,又為何能夠有著綿延長久的生命力?循著“新文化史”的宏觀取向,借助歷史文獻、話語分析等研究辦法,本書試圖從整體上勾勒“有聞必錄”口號的演進脈絡。本書之重心,就是要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揭露該口號的興衰動因,進而回答上述幾點困惑。本書的主體內容共六章,以時間為線索展開了敘述。前三章主要考察了“有聞必錄”在報界出現、擴散與風行的興起歷程,后三章則探討了該口號被質疑、堅守乃至被拋棄的衰退經過。就興起階段而言,“有聞必錄”的出現與《申報》的商業訴求密不可分,它形塑了新式報刊在新聞活動中的“有聞”優勢;此話語優勢,在“史家記事”等古典文化傳統的闡釋影響下,逐步具備了正當地位,被更多的報刊接受;20世紀初,在新聞界的管控背景下,“有聞必錄”成為了新聞人反抗“不錄”管控的“必錄”抗爭話語,進而風行了整個新聞行業。就衰退階段而言,“五四”時期知識精英站在西方新聞理念等思潮下的集體反思首次強烈沖擊了該口號存在的正當性基礎,精英話語開始呼喚新的活動準則;面對此景,新聞從業者雖開始了自我反思,卻也因政界的打壓與新聞活動的分化等現實因素的存在,始終對其不乏堅守;待到1940年代前后,在戰時的新聞動員與政黨新聞業的報業改造過程中,新聞活動漸漸形塑了新的行為規則,“有聞必錄”存在的合理性因素全然喪失,成為了一個在批判中被不斷言說的口號。在此基礎上,本書表示,“有聞必錄”應當被視為一個形塑中國新聞活動邊界的本土話語,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該口號討論的“聞”與“錄”話題,觸及了新聞活動中關于信息采集與發布這一根本的邊界問題,其興衰歷程展現了中國新聞業對于“如何從事新聞工作”的自我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本土報業實踐語境的融入,使得這一頗具“地方感”的行業話語參與到了新聞活動的邊界塑造中,影響了中國新聞業的面貌呈現。此外,時人在歷史語境中對“聞”與“錄”關系命題的回答,將為我們重新審視當下新聞活動及其邊界問題提供有益啟發。關鍵詞:“有聞必錄”;口號;興衰;新聞活動;中國新聞業
操瑞青 ·新聞傳播 ·23.7萬字
論著《中國新詩的視覺傳播研究》立足視覺文化轉向的時代語境,從不同維度細致分析中國新詩視覺傳播的獨特現象,深描中國詩歌視覺傳播的古今演變軌跡和發展態勢,呈現中國新詩跨媒介與跨界藝術實踐的生動圖景,重構和新解“詩畫藝術”“詩意圖式”“影像詩學”“詩性地理”和“詩意景觀”等概念,探究攝影、電影和電視等視覺媒介處理抒情題材的表意方式以及現實困境,解析現代詩人視覺形象的塑造與想象,進一步拓展了文學傳播研究的版圖。
王強 ·新聞傳播 ·26.4萬字
媒介批評是20世紀90年代國內新聞傳播學界與業界開始關注的一個新興領域,包括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方面,即作為話語實踐的媒介批評(“媒介批評實踐”)與作為學術研究的媒介批評(“媒介批評研究”)。作為話語實踐的媒介批評,是對媒介的是非、善惡、美丑、得失作出分析、判斷、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評判,一種評價意見。文集選輯董天策教授1999至2019年間的媒介批評文章50篇,分為九個論說專題,即新聞真實與專業操守、言論空間與評論特色、公共言論與價值理性、媒介事件與新聞炒作、公共事件與輿論監督、人文精神與價值導向、媒體發展與業務創新、媒介倫理與傳播法規、新聞評獎與作品得失。另有代跋和自序分別闡述有關媒介批評的理論內涵與作者從事媒介批評的學術經歷。文集從不同側面與視角揭示了新聞傳播業1999至2019年間發展歷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值得總結的經驗與教訓,也體現出作者撰寫媒介批評文章的歷史軌跡與致思路徑,是作者往返于理論研究與批評實踐之間的學術成果,既貼近新聞傳播業務實踐,又具有較強的學理性,有助于深化相關專業問題的理論探討與理性認識。
董天策 ·新聞傳播 ·26.2萬字
本書是關于新聞評論寫作的教材,以實訓為主,同時輔之以相應的理論,使二者相互交融、彼此滲透、有機結合。教材的編寫模擬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真實評論作品,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的編寫融匯了作者5年來的經驗,做到貼近教學,使教材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靖鳴 潘智琦 ·新聞傳播 ·22.6萬字
延續“MEMO”系列的思路,以受過高等教育、關心時政民生、視野較為開闊的人為核心讀者;所選文章以封面故事為主,兼及其他;分為三個版塊:國際、國內、探討未來生活趨勢。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新聞傳播 ·33.3萬字
從評論部20年節目中打撈出近500期節目,歸納分析,選擇標準是以獲獎節目為主體,兼顧口碑作品、異類作品,還有一些平凡節目中靈氣的點睛之筆。全書分為十個部分,分別為二十個經典開頭,二十個經典解說詞,二十個經典主持人出場,二十個經典結尾等。亮點:實用紅寶書。獨家資源,系統地對評論部近20年節目進行考古式挖掘整理,分類歸納,其中容納了大量幕后故事。(早年的節目文稿都是去央視資料庫一字一字扒下來的,非常珍貴)。新聞撞武俠再撞電影。全書大量融合武俠和電影的元素。全書引用近200部電影,和數十種武俠功夫,氣質更飄逸。分十章:《20種開頭:橫空出世鳴世間》、《20種人物描摹:醉里挑燈識盡人》、《20種細節:點石成金巧洞悉》、《20種出鏡串場:獨門奇技亮江湖》、《20種采訪技巧:武藝逍遙浪淘盡》、《20種評論策略:劍雨拆徹江湖》、《20種解說詞:藏冰埋火共賞析》、《20種結尾:鳴金收山聲名揚》、《20種講故事策略:百舸爭流治有道》、《20種節目創意:出奇制勝顯身手》。
劉楠 ·新聞傳播 ·3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