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分享是一種快樂,分享是一種喜悅,分享更是一種進步。為了這種分享,本書是以花城版小學六年級音樂教材為對象,邀請25位一線專職音樂教師,結合當前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和特點,體現前沿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推動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專門編寫花城版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優秀案例。本書既能較好地關注學生心理生理的變化,又關注小升初音樂教學的銜接,為老師們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案例。
曾輝華主編 ·教育 ·10.4萬字
本書聚焦新媒體,精選作者歷年研究成果,包括《基于關系視角的媒介平臺》《新興媒體不是“媒體”》《論社交媒體的關系轉換》等28篇文章。全書從網絡與新媒體研究、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與分析,涵蓋電視節目形態構成、傳播裂變、意義經濟、媒介平臺、社會化傳播等。書末為學術探討與研究心得,講述作者關于新媒體研究的范疇、路徑與問題等方面的研究經驗。
譚天 ·新聞傳播 ·20.2萬字
本書是一部生動的校本教師培訓教材,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用大量豐富翔實的實例講述了自己從一個普通教師走向卓越的教育工作者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任務”“關鍵事件”,述說了校本培訓的一系列專業問題,建構并踐行了自己教育思想的實踐體系,以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許昌良 ·教育 ·14.1萬字
本書為“嘉應學院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叢書”之一本,是2019年7月12—17日由陜西師范大學舉辦的學科教學論教師課程育人與理論創新高級研修活動的成果。全書共分“理論篇”與“實踐篇”兩部分,“理論篇”主要是學員就“課程育人”等問題所做的理論思考,“實踐篇”主要是學員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所做的實踐探索。
袁鐸主編 ·教育 ·16.8萬字
錢穆素以文史大家的身份著稱于世,其治學領域主要在史學、宋明理學等方面,因此既有研究也多從這兩個角度展開,而少有從高校教育管理這一角度著手。本書即為教育管理學視野下的錢穆研究。錢穆是在接受傳統教育下走出來的文人,因此他的辦學也就帶有古代書院制度的痕跡。而錢穆又處于新舊更替的時代,所以西方的大學制度、模式也會對錢穆辦學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書以新亞書院的創辦、發展為中心,探討了錢穆高校教育管理思想的醞釀以及具體實踐,并給出了關于當下高校建設的有益啟發。
許衍深 ·教育 ·17.9萬字
本書從媒介傳播的視角出發,聚焦和剖析當下的流行文化現象。就范式而言均為實證研究,集合了作者這些年在流行文化領域的實證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點小組、視覺修辭批評、批判性話語分析、問卷調查和產業分析。將原本不同的研究結集起來,形成合力,既是對方法的實踐與反思,也折射出傳播學科的范式爭論與路徑選擇。
張瀟瀟 ·新聞傳播 ·9.2萬字
智慧城市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計算利用城市中的大數據,通過對多種異構數據的整合、分析和挖掘,來提取知識和智能,解決城市本身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本書重點介紹智慧城市和城市計算的發展現狀、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以及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災難應急、智慧停車、智慧飲食、智慧娛樂、安全駕駛、智慧監護等典型應用,集中反映了智慧城市和城市計算的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徐小龍等編著 ·社會學 ·18.7萬字
安妮·埃爾諾是著名女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斯-瑪麗·拉格拉夫是著名女性社會學家、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自1970年代以來,這兩位女性知識分子一直在互相閱讀對方的作品,保持交流。她們都出身平民階層,如今成為社會精英,都曾受到布爾迪厄的影響,都有階級跨越的共同經歷,都是“階級叛離者”。本書記錄了兩位女性之間一場關于階級問題、代際問題、老年問題和女性主義的對談。兩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最終在文學和社會學之間勾勒出個體和社會解放的共同愿景。
(法)安妮·埃爾諾 (法)羅斯-瑪麗·拉格拉夫 ·社會學 ·6.1萬字
基于三十年來對新自由主義大都市的邊緣性、族群性和刑罰性的比較研究,洛伊克·華康德將皮埃爾·布迪厄作為城市理論家展開了全新解讀。華康德以符號空間(我們感知并組織外部世界的精神范疇)、社會空間(不同形式的資本分配)和物理空間(建成環境)三元辯證法來探索城市,發展了布迪厄的拓撲社會學,并證明其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既可以激發城市研究的活力,也可以挑戰城市研究的正典,從而繪制出全新的城市理論圖景。
(法)華康德 ·社會學 ·20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女性身體和生育權的思考輯錄,分書評、法評和藝評三部分,作者綜合運用法學、社會史學、政治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中西方相關訴訟及演變過程的橫向對比,和對近現代以來國家與社會發展歷史的縱向梳理,挖掘并回答生育權議題中所蘊含的重要的學術問題,能為當前以提高生育率為目標的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本書不僅對引導和深入思考女性自身的價值和在與男性的關系中及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而且對女性主義潮流和理論的深入分析,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馬姝 ·社會學 ·9.4萬字
孤獨是事關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種情感。它既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罕見的痛苦。被嚴重孤獨感攫取的人們普遍感到不被關心、不被需要、沒有方向、無家可歸。嚴重和長期的孤獨是對個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脅,而且存在著上升趨勢。在這本富有啟發性的書中,人類學家慈子·小澤-德席爾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獨問題。她認為孤獨已經成為當代日本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對此,她重點關注日本社會孤獨現象的宏觀統計數據的變化、親密關系的商品化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從采訪當代日本大學生,到敘述2011年關東大地震和核災難后的孤獨故事,再到研究孤獨個體聚集的線上聊天室的討論,作者生動地捕捉到人們所經歷的存在性痛苦,而這種痛苦無法還原為“抑郁癥”這樣的精神病學范疇。作者認為,孤獨不只是一個個人的病痛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只有加強人際紐帶、重建社會聯結、找到人生目的與意義,才能讓深陷孤獨泥沼的人們重獲幸福的生活。
(日)慈子·小澤-德席爾瓦 ·社會學 ·17.4萬字
公文寫作是各類組織都會涉及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傳統的公文寫作存在容易出錯、風格不一致、效率低等問題。在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公文寫作這項工作也可以借助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工具完成“升級”,實現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本書共17章,第1章以《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為依據,介紹公文的特點、作用、寫作要點、分類等;第2章介紹DeepSeek基礎操作;第3章至第17章按照“用公文范本訓練DeepSeek,撰寫提示詞,優化提示詞,精修初稿”的思路,分別介紹運用DeepSeek撰寫15種公文的具體方法。此外,本書還提供了各種公文的常用句式及金句,供讀者參考使用。
輯文公編著 ·語言文字 ·6.9萬字
美國現象級暢銷書。中美大博弈,未來4年看特朗普,未來20年看萬斯,這本書讓你同時看懂特朗普和萬斯。看清特朗普政府孤立主義、關稅戰、反移民政策的內在邏輯。彼得·蒂爾、比爾·蓋茨等大咖推薦。
J.D. 萬斯 ·社會學 ·15萬字
為什么我們不愛了?直擊當下情感關系病癥的社會學名著!這似乎是一個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時代,無論男女都可以自行定義自己的愛情樣貌,隨意選擇交往的對象。但更多的選擇,并沒有為人們帶來更高的情感滿意度。愛的前景正變得愈發不確定,經歷分手和離婚的人也仍然經歷著心碎……這既是一部關于“心碎”的歷史記錄,也是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和消費文化的學術扛鼎之作。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潛心二十年研究,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相關理論資源,從大量文學作品、社交軟件、影視、訪談和咨詢中抽取出豐富的案例,為我們展現出現代社會如何影響了人們的情感結構和關系。
(法)伊娃·易洛思 ·社會學 ·23.8萬字
與男子氣概重新交涉!倫頓藝術大學校長格雷森·佩里重新定義現代男性的話題之作!什么樣的男性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男人,陽剛、堅強、理性、獨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詞。但對一些男人來說,這樣的男子氣概可能是致命的負擔。在英國,四十五歲以下的男性非常常見的死因是自殺。從全球范圍看,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兩倍。這些悲劇的原因不在于男人們的性別,而在于傳統社會賦予他們的性別角色:“娘娘腔”免談,要追尋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獨立解決問題、承受壓力,要壓抑痛苦、掩藏傷……在21世紀,這樣的“傳統男性”對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可能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倫敦藝術大學校長格雷森·佩里從自身經歷出發,反思傳統男子氣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處新時代的男人應如何改變,才能讓自己變得幸福圓滿,讓世界變得更好。
(英)格雷森·佩里 ·社會學 ·7.1萬字
羞于談論衛生巾,如何講述女性的歷史。拒絕“月經羞恥”,坦然面對自己的痛與快樂。一本書了解世界各地的月經禁忌和女性衛生用品的發展歷史,揭示社會變遷,展現女性身體自主意識的覺醒過程。月經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長久以來在父權制的價值觀下,月經被視作一種宗教文化禁忌,是身體不潔的表現,甚至讓女性產生了羞恥感。女性衛生用品的出現,不僅守護了女性的健康與快樂,更是改變了女性的意識,讓女性對月經有了積極的認知。每一位女性從初潮到絕經要用掉1萬多片衛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們了解的并不多。這本書以女性衛生用品的發展和演變為主線,介紹了衛生巾問世之前女性的經血處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礙女性衛生用品發展的月經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衛生巾鼻祖“安妮衛生巾”的誕生、沒落和其成就的社會意義,淺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衛生巾的性能及其問題等。衛生巾的出現讓萬千日本女性在經濟高速發展期大跨步地邁入社會,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不僅是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也揭示了日本社會的變遷,更展現了女性身體自主意識的覺醒過程。
(日)田中光 ·社會學 ·9.9萬字
本書旨在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建設未來學校,以適應未來人才培養的需求。基于深度的政策解讀、扎實的實踐調研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本書主要從6個維度探索和構建了未來學校建設體系:一是信息技術與未來學校建設,在探討信息技術對未來學校建設的作用和應用趨勢的基礎上,介紹了世界各國(地區)的教育轉型規劃,分析了未來學校建設的創新案例與可行路徑;二是信息時代的學習轉型,從信息時代帶來的學習挑戰和機遇出發,圍繞學習制度設計、學習內容重建、學習場景創新和教育評價轉型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分析;三是未來學校的教師,重點探討了未來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素養,以及未來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的建設;四是未來學校的數字化空間體系,重點探討了未來學校在學習環境設計上的思路框架、核心設備和技術,并介紹了學習空間改造的典型案例;五是未來學校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從未來學校治理面臨的挑戰出發,闡述了具有關鍵作用的應對措施,包括學習型組織的構建和治理體系的數字化實施;六是未來學校的規劃和設計,不僅提供了方法論層次的視角,而且提出了具有實操性的建設內容和實施策略,并以一所成功辦學的學校為例介紹了未來學校規化和設計所面臨的挑戰和實踐經驗。本書適合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未來學校建設感興趣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一線教師,以及學校建筑設計、信息技術網絡建設、教育技術產品開發等相關領域的從業者閱讀。
李葆萍 ·教育 ·16.3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學所做的查爾斯·艾略特·諾頓系列講座,作者回溯歷史上的教學事跡,闡述師生間的沖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了精辟的闡釋與分析。書中列舉了眾多典范人物,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與其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及阿倫特等。斯坦納宏闊的視野與深入淺出的論述反復圍繞著三個主題展開: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為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美)喬治·斯坦納 ·社會學 ·10.4萬字
一個國家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自身歷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記憶?人們該以怎樣的行動回應自己父輩的罪惡?在種族對立與種族和解之間,在篡改與銘記之間,未來的人們將如何選擇?本書作者蘇珊·奈曼以德國人和美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做法為例,為西方世界對待自身現代歷史中的罪過提供了一個嶄新而又不可或缺的視角。從這一視角出發,作者將哲學反思、個人經歷和大量采訪結合在了一起,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她的答案。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了猶太人大屠殺和第三帝國的種族主義在今天的思想殘余,還討論了東德和西德清算納粹歷史的種種做法的差異。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向了美國南方,圍繞埃米特·蒂爾謀殺案等著名的種族謀殺案展開,覆蓋了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奴隸制的狀況、這場戰爭的起因、戰后美國黑人的生存狀況、20世紀的黑人民權運動、奧巴馬和特朗普的先后當選折射出的當代美國人的心態變化,還討論了眾多公益機構為爭取民權、開啟民智所做的種種努力。第三部分將德國人和美國人應對自身歷史罪責的做法進行了比較,圍繞著它們各自的歷史記憶、紀念建筑、賠款問題、族群關系和移民政策等做了深入的探討,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回答“我們該怎么做”這個核心問題。
(德)蘇珊·奈曼 ·社科總論 ·36萬字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改善學生的學業和生活機遇的不二之選,是我們完善學校教育最有力的杠桿,而專業知識是實現有效專業發展的關鍵。專業知識是教師在核心任務上持續展現出的卓越表現,它與資格、職稱甚至經驗無關。如何系統地發展專業知識,成為專家型教師?作者圍繞專業教學,提出了提升教學的關鍵系列活動,包含六個核心要素:理解、觀摩、嘗試、堅持、匹配、擁有。這六大關鍵要素構成了有效專業發展的核心,結合教學的核心任務,共同構筑了教師專業培養框架的基礎。本書旁征博引,融合不同領域的證據,創建了一個連貫且實用的教學框架,系統地實現課堂上的專業教學。本書適用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領航者和追求進步的教師群體。
(英)佩普斯·麥克雷 ·教育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