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字體設計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創造字形的方法。全書分為兩個模塊:概念構建和文字形態表達。概念構建解決作品的主導思想,形態表達解決作品的視覺造型,形態表達又分為字型和字形兩方面來探討。各部分內容貫穿了對歷史的傳承,案例豐富,以期為相關學習、研究者提供參考。
嚴薇 ·語言文字 ·2.2萬字
本書通過對KAQ人才理論的研究,把個體人才結構規定為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要素構成,闡明三要素在人才結構中的內在聯系;依據世界醫學教育與我國的醫學教育標準要求,探究醫學實用人才的基本內涵;立足于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與公共衛生管理三大職能;經過調查了解、把握農村衛生服務需求的調查與分析,掌握農村高頻率、相對集中的疾病類別,了解農村常見病、多發病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療手段與技術特點,從而分析鄉鎮衛生院醫學實用人才內涵;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鄉鎮衛生院醫學實用人才框架及指標體系。本書的研究成果為鄉鎮衛生院醫學實用人才內涵的指標體系,共3個層級、138項指標,各項指標被賦予了相應的權重值,能夠為鄉鎮衛生院醫學實用人才的培養提供導向與依據。
王彥杰 ·社會學 ·11.4萬字
作者在本書中通過大量而翔實的調查數據,以獨到的觀點,研究探討了中國醫療衛生現狀,對未來的醫療制度改革提出建言。
王紅漫 ·社會學 ·15.3萬字
本書研究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變遷,旨在揭示白族傳統婚俗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價值。本書從多學科視角剖析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的功能,從觀念、程序、禮儀、功能四個維度,考察其現代變遷狀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的實際,分析其變遷的原因。結合傳統婚俗文化變遷對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影響,提出傳承、創新建議,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融入白族民眾的民俗生活,實現民族科學、和諧發展。
楊慶毓 ·民族學 ·18.7萬字
“精準思政”要求聚焦現實問題精準發力,新時代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和深度學習,賦能精準制定思政育人方案、多元教育主體協同發力、精準分析師生思想狀況、精準評價思政育人成效,成為當前高校研究熱點和實踐模式。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助推以往經驗式、粗放式的工作模式走向精準與科學。本書依托教育部思政專項課題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情況進行探析,共分為9個章節,與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者一同探討大數據賦能高校“精準思政”的研究現狀、概念內涵、價值意蘊、內在機理、現實困境、風險審視、目標指向、基本遵循及實踐進路,邏輯嚴密,全面深入,對于指導思政工作實踐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伍艷等 ·教育 ·18.7萬字
本書是北方民族大學馮雪紅教授歷時三年對三江源藏族生態移民的田野調查之作。作者以青海瑪查理村、果洛新村、和日村三個藏族生態移民新村為田野點,透過對三個村落各自獨立的田野報告的呈現,審視和了解三江源藏族生態移民的整體概貌。
馮雪紅 ·社會學 ·17.9萬字
本書旨在通過理論文獻和實踐研究,探索建立中國都市圈綜合發展能力的分析框架,以及進行量化評價的科學指標體系,同時首次將應急管理作為風險防范和長期穩定發展的能力,納入都市圈的評價體系。本書將基于大數據和政府統計數據等來源,從區域綜合承載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社會福利保障能力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等四個維度,對中國都市圈的綜合發展能力進行總體測度和專項測度,并就評價結果進行綜合排名和全方位的對比分析。
陸軍等 ·社會學 ·9.8萬字
本書著眼于教育實踐,通過大樣本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翔實的教育事實,全面展示了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樣態及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此外,本書圍繞民族地區雙語教育中的師資、教材、教學等典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對策制定提供更多有益參考。
蘇德等 ·教育 ·19.9萬字
2000年全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2002年馮明才任聊城市小學教研室主任,自此,他開始了獻身聊城小學教育教學研究事業的奮斗歷程,聊城小學教育的發展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情懷:只揀兒童多處行》編寫組編著 ·教育 ·18萬字
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院和展覽會的發展過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轉變和知識結構轉型的縮影。貫穿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覽”,以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廣州市第一次展覽會和1940年廣東文物展為研究對象,考察原屬于私人的藏品走進公眾視野的歷史過程,并通過具體而微地分析各種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讀其背后的各種人群所要表達的觀點,以引發對傳統收藏和現代展示理念接駁過程的思考。
丁蕾 ·圖書檔案 ·19.6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農民工群體城市公共文化權益保障機制研究”成果之一,主要研究了農民工群體進入城市后,公共文化全力的保障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保障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權益。
趙駒 甘宇 ·社會學 ·12萬字
民國時期,大學女教師人數已達7000多人。然而,對這一群體在大學的教學、學術、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跟這一群體的重要性很不匹配。本專著把民國時期大學女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以女性“別樣的風采”作為主線。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先從整體上描述民國大學女教師群體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及特征,再從教學、學術、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詳細展開,其中選取了袁昌英、蘇雪林、林巧稚、林徽因、馮沅君、俞慶棠、王世靜、楊崇瑞、陸禮華等個案進行深入剖析,點面結合,充分展現民國大學女教師的“別樣風采”,并總結了她們的成就和貢獻。
項建英 ·教育 ·18.4萬字
《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典型案例》是基于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推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實踐而編著。全書共為三篇,第1篇為學校層面信息化教學改革整體推進的探索與實踐,第2篇為信息化教學方式方法應理論探索,第3篇為一線骨干教師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實踐中而形成各具特色教學方式方法的典型經驗案例。本書既有公共文化素質課程類,又有理工科和管理類課程案例,各個案例均是從教學方法描述、相關理論支撐、教學方法具體應用、教學方法實施的過程、教學方法實施效果五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較強借鑒意義。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閱讀,也可作為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教材使用,還可作為職業院校教學管理者借鑒參考及自學使用。
隆平等 ·教育 ·12.2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持開設的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學科素養課程:“才齋講堂”的文字版本。“才齋講堂”邀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從學科架構、學科交叉以及學科應用等方面出發,解讀科學奧妙,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研究心得,既提升青年學子的人文素養,又培養其科學精神。本書集結了王博、趙輝、涂傳詒、許智宏、程曼麗、韓世輝、朱彤、吳志攀、俞孔堅等教授的精彩演講,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特別適合高校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教師、學者等閱讀。
高松 ·社科總論 ·14.5萬字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用英語介紹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中華文化和國情,因而可以在與國際友人交往中介紹自己的祖國。
黃建濱 ·語言文字 ·1.9萬字
本研究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以布迪厄文化資本為理論依據,結合教育部頒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編制《文化資本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素質調查問卷》,對少數民族地區——貴州省各地區(包括貴陽、黔西南、安順、畢節、遵義、六盤水、黔東南、黔南、銅仁)鄉鎮及以下的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及訪談調查,結果表明,在“具體化資本”方面,農村教師具有濃烈的教育情懷,但缺乏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意識,同時,通識性知識匱乏,中學校的教師在專業能力上顯著高于村校教師,女教師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三筆字”方面不如男教師;農村教師在“制度化資本”方面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學歷、信息素養、科研成果、職稱晉升等方面;在“具體化資本”方面,農村教師不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唐春 ·教育 ·9.9萬字
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動態管理機制研究。
朱恪鈞等 ·社會學 ·7.9萬字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的城市信用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18YJC790117)”研究成果。本書聚焦于如何運用信用大數據對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行業領域進行科學監測評估,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信用評價理論與方法文獻綜述;信用中國知識圖譜(2014—2020);基于公共信用大數據的城市信用環境監測評價研究;基于網絡輿情大數據的城市信用治理成效監測評價研究;基于政務服務大數據的基層政府誠信體系建設監測;基于第三方大數據的行業信用風險預警研究等。
毛通 樓裕勝 ·社會學 ·7.1萬字
此書將面向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教學科研機構、科研管理部門、學術評價研究人員和社會各界,以“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排名的相關內容為主,著重介紹該排名的研制歷程與方法、2013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機構的排名結果、對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學科研機構發展狀態的評估分析等內容。共分為四個部分:(1)“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排名研制說明:包括研制背景、方法、指標、數據處理等。(2)轉載排名表:分類展示160余張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機構的轉載排名表。(3)排名結果分析:結合往年數據,對2013年度人文社科的進步狀況進行分析判斷。(4)排名發布反響追蹤:簡要分析各界對轉載排名的反響情況。在編排方面,本書將主要“用數據說話”,清晰展現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學科研機構的發展態勢,并配以必要的說明和研究分析,使讀者能夠便捷地找到所需內容。
武寶瑞 ·圖書檔案 ·5.8萬字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扶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五年減少6800多萬的貧困人口,在世界減貧事業方面做出了新的貢獻。按照現行扶貧標準,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575萬的貧困人口,其中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有近1000萬人,貧困程度很深,脫貧難度極大,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為此,黨中央決定,自2015年底繼續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確保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成效的關鍵之年,如何科學、客觀地評價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重要內容。本書選取典型易地搬遷安置區作為研究對象,以國產多源遙感數據作為數據源,從遙感動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安置區信息提取、安置區實際入住率估算、安置區建設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及評價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白雅卿 李浩川 ·社會學 ·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