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資料全面翔實,分析細膩豐富,富于創見。現代文學史上周作人是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在他身上傳統的淵源與影響既深且廣。作者把周作人置于傳統與現代、政治與美學、文學與文化之間沖蕩與交匯的具體脈絡中,清晰而多層次地揭示他在20世紀上半期的個人主義思想的發展與演變,對于深入理解周作人及傳統與現代文學的復雜關系帶來啟示。相信這本書不僅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重要面向,而且如論及新文學運動之源起的章節對于治現代文學的也不可不讀。
陳文輝 ·文學評論 ·32.7萬字
這是北大教授顧春芳的一部談中國美學的通俗讀物。書共分為:美的體驗、《紅樓夢》中的生活美學、戲曲美學、敦煌藝術與美學精神、詩歌美學等五個部分,既有對美學的基本理念的深入淺出的分析,更有對敦煌、《紅樓夢》等具體對象的闡釋,語言通俗易懂,對于了解中國美學有一定的啟蒙作用。作者另外一個身份是《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的執筆人,她也把這書背后的故事向讀者講述,更加吸引人。
顧春芳 ·文學評論 ·39萬字
本書分三編。第一編,總論部分,主要研究《文章流別集》、《文選》、《玉臺新詠》、《晉元正宴會詩集》等唐前編纂詩文總集對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影響、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社會文化背景、唐代詩文總集的編纂者及其心態、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選本批評功能及其價值、唐人編選詩文總集與文獻傳播。第二編,分論部分,大致以傳統學術意義上的“四唐”分期,選擇唐人編選的諸如《續詩苑英華》、《翰林學士集》、《珠英學士集》、《國秀集》、《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西漢文類》、《極玄集》、《群書麗藻》等不同時期的詩文總集,以及李吉甫等詩文總集編纂者,探討唐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編選的詩文總集及其特點、影響。第三編,輯考部分,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補考唐人編選詩歌總集,輯考唐人編選文總集。簡言之,本書期冀以宏觀研討為經,以分期考察及個案探微為緯,以輯考為材料補充,對唐人編選詩文總集做全面、整體的研究。
盧燕新 ·文學評論 ·33.1萬字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原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攻關項目,此卷反映的是“英語世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基本面目,全面深入地介紹了英語世界中的中國文論研究。系統性地反映出英語世界中國文論演變的軌跡,并將漢學演化的內外要素,置于更為深廣的漢學史、學科史、思想史的背景之中予以揭示。是國內研究中國文論在海外漢學發展理論全面而扎實的原創性成果。
黃卓越 ·文學評論 ·48.7萬字
《野草》,是魯迅陷入第二次絕望時生命追問的一個過程,一次穿越絕望的行動,它伴隨著情感、思想和人格驚心動魄的掙扎與轉換的過程。這是一個由厭棄、哀傷、矛盾、終極悖論、絕望、懷疑、掙扎、解脫、歡欣等等組成的極為沉潛的情思世界。《野草》并非一般意義上單篇的合集,而是一個整體,《野草》中,存在一個自成系統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野草》處在魯迅人生與文學的最后轉折點的位置上,經過《野草》,魯迅終于完成對自我與時代的雙重發現,將后期的人生,投入與現實直接搏擊的雜文式生存中。
汪衛東 ·文學評論 ·29.6萬字
人生如逆旅,幸有東坡伴。蘇東坡的詩文寫透人生境遇,蘇東坡的精神照見當下生活。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與蘇東坡相遇。少年意氣時讀“詩酒趁年華”;困頓迷茫時品“此心安處是吾鄉”;春風得意時悟“人間有味是清歡”;暮年回首時嘆“廬山煙雨浙江潮”。
意公子 (宋)蘇軾著 朱剛導讀 ·文學評論 ·30.9萬字
沈從文(1902-1988),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有關他的作家作品研究成果斐然,然而依然有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沈從文的成果,從沈從文的散文創作和其傳奇經歷、詩歌創作和主體意識、小說創作和文化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闡釋沈從文小說的敘事特征、詩歌觀、小說觀的主要內蘊,并對他在京派海派之爭中的觀點進行梳理,以探究兩派文學觀的差異及對京海派小說創作的影響,凸顯京派小說創作的特征。
侯運華 ·文學評論 ·28.6萬字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及詩歌在社會文化中位置的遷變,詩歌批評中形成了一種抵制詩歌“技術主義”、要求詩歌關注當下現實的呼聲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之“特殊性”與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一延續了傳統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之對壘格局的沖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鮮的元素和議題,如“底層寫作”“打工詩歌”及“草根性”“新鄉土”等。這引發了關于詩歌與倫理或詩歌自身倫理的討論,其間涉及詩歌與社會、歷史、現實、政治等新老話題,進而引發了將詩歌批評朝向一種綜合批評的倡導和期待。本書即著眼于新世紀詩歌批評的上述進展,力圖呈現各代批評家們為深化、拓展中國當代詩歌批評所做的努力,以及對詩歌批評自身進行的反思。
張桃洲主編 ·文學評論 ·31.3萬字
書稿系論文集。書稿主要收錄中國大陸、港澳臺學者以及北美等地華人的有關文學創作的成果。所收文章既包括名家名人,也有對新的文學現象、動態進行評論和研究之作。書稿所收論文的原則,堅持雙百方針,堅持馬列主義,旨在反映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前沿成果。
曹順慶 張放 ·文學評論 ·23萬字
關于美國現代詩歌和中國的關系,數十年來研究者不乏其人。作者另辟蹊徑,憑著對中國詩詞的深厚修養,選擇將相當部分的注意力去關注漢詩以及漢字作為事物,在美國詩學平臺上的出現和存活,并試圖提供多個通道,讓讀者可以進入并且退出這關鍵的一百年,使得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吳永安 ·文學評論 ·25.5萬字
《驛路唐詩邊域書寫研究》是國家社科項目結項成果,該書在界定邊域內涵及書寫范圍的基礎上,探討了驛路唐詩走向安西、安北、安東和安南的邊域書寫內容;考察了驛路唐詩邊域書寫中寫實與想象同在、歷史與現實交融、內地與邊域對比、對風物風情的陌生化書寫等書寫方式;認為驛路唐詩邊域書寫擁有風物描寫的磅礴雄渾之美、文人的書劍精神給詩歌帶來了陽剛勁健之美;指出驛路唐詩的書寫意義在于超越了前代的邊域書寫,助力了驛路詩歌題材類型的拓展和成長,形成了很多邊域文學地理坐標。
吳淑玲 ·文學評論 ·42.2萬字
本書對莫言的11部(全部)長篇小說進行了研究,包括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兩部分:總體研究把莫言的11部長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從內容、美學特征、主題、藝術表現、傳承、意義和價值等方面對之進行了研究;個案研究對每一部小說分別從其內容梗概、人物形象、主題、藝術表現、不足之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既有研究者的個人心得,又有對小說文本以及學界專家真知灼見的引述……因此,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既是對莫言全部長篇小說的一次“集約型”、全方位的研究,又是對莫言長篇小說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又具有普適性——它語言通俗流暢,內容全面而又簡明、扼要,既可供莫言的研究者用作研究的參考,又可供各類學生、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閱讀。
廖四平 ·文學評論 ·49.6萬字
本書立足于金源時期多民族文化的歷史語境,從金代詞壇漢族詞人與少數民族詞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分別對兩類詞人的創作追求、主體精神、審美風格作出梳理和分析。關注的重點有三:這一時期的詞壇創作多元性和吸收融合、相互取法的特點;第二,在題材上金詞比兩宋詞有新的開拓,關注與表現北國風情成為它獨具的特色。第三,金朝詞人們多采取逃避現實,向往隱逸的處世態度,創作上表現出厭棄功名、關注山林的隱逸情懷。
于東新 ·文學評論 ·27.6萬字
本書從文學原理變革的角度看,文學通化是在應對亙古罕見的思想文化挑戰。如何繼承和更新華夏的文論傳統?如何貫通中外人文學術,特別是熔鑄西方近百年來的后現代思想資源?如何走出比較研究汗漫類比卻比而不周的局面?文學的通化求索是化解這些問題的深度嘗試。本書作為華夏文學思想的創辟性設計,旨在領悟文學造化,櫽栝文論寰宇,重整審美時空,別開學術生面。這部書稿共十八章,全文約27萬字。從學術理路上來看,通化是貫穿整個文本的基本思想。質言之,我們對文學本根、本真、本色有深入淺出的解析;對文學過去、現在、未來有原始要終的思索,對文學命運、原理、方法有改造制作的創辟,對文學是己、非己、超己有與道俱化的體悟。《周易》講通轉,劉勰講“通變”,章學誠講“通義”,我們講“通化”。“通化”與“通轉”、“通變”、“通義”的最大區別在于三個變數,一是文學是非的“源頭化解”,二是文學境界的“舍得看點”,三是文學精神的“通體開放”。文學“通化”,闡發的是“文學非文學”的劃時代命題,揭示的是化感通變的新文學原理。
欒棟 ·文學評論 ·29萬字
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新世紀文學的個人論集,收錄作者近年來跟蹤研究新世紀文學的論說三十篇。內容涉及新世紀文學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對新世紀文學歷史的整體研究,從宏觀的角度縱論新世紀文學的發展和現狀、困境和問題,以及影響新世紀文學發展的文化理念問題,又有對新世紀文學創作的具體論析,尤其是對新世紀文學中一枝獨秀的長篇小說創作問題,關注甚多,內容包括新世紀長篇小說的主要特點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等。與此同時,又對在新世紀兩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湖北文學創作,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論析,對湖北武漢地區新世紀重要作家作品,尤其是茅獎獲獎作品,作了重點的分析、評論。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在新世紀發表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和寫作學研究的論文,以及這期間在相關國際會議上宣讀的學術論文和在各種講座上發表的演講文稿等。全書集中展示了新世紀文學的綜合景觀,是研究新世紀文學的必備參考。
於可訓 ·文學評論 ·26.7萬字
本書是一本以東北淪陷區童話為專題的學術著作。作者多年致力于東北淪陷區的童話研究,基于自身良好的學術訓練和學養積累,精心、細致地梳理了東北淪陷區的童話作品,以刊載的主要報刊和重要的代表作家為脈絡,兼顧長久以來被人們忽視的邊緣童話作品,從中透視出當時東北淪陷區的文化氣候以及人民的生存狀態、生活狀況和精神圖景。該作品無論是從學術價值還是文化的認知價值上看,都可堪稱一部資料翔實、論述扎實、具有洞見的學術專著。
陳實 ·文學評論 ·21.6萬字
《小說使用說明》是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亨利·戈達爾撰寫的一部20世紀法國小說發展史,初版于2006年。法國小說在20世紀經歷了非常特殊的變化過程。在此之前,小說往往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敘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節,并努力營造文學摹仿現實的錯覺,這些原則尤其構成了19世紀最重要的歐洲小說的基礎。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一些小說家——例如伍爾夫和喬伊斯——開始對這種小說創作傳統提出挑戰。在法國,這一挑戰與20世紀每一代中的好幾位小說家相關。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通過探索摹仿小說的對立面,這些小說家也構建了一種真正的發展潮流。這一潮流具備自身的發展邏輯、發展過程和發展進度,其中20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兩個發展加速期。處于這一潮流中的作品盡管特點各異,但也表現出某個重要的共性。亨利·戈達爾的《小說使用說明》即關注了這樣一種革新性的批判潮流。本書共十四章,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通過種種形式創新來“反摹仿”的法國小說家及其代表作,清晰地呈現出二十世紀前七十五年中,法國小說所走過的一條反傳統路徑,并分析了這條路徑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通過這一分析,亨利·戈達爾揭示了小說創作的多種可能。
(法)亨利·戈達爾 ·文學評論 ·24.5萬字
本書作者以集崇拜者、譯者、研究者于一身的獨特視角和敏銳度,在52年的時間汰洗之后,對以普希金為主帥的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偉大詩人米o尤o萊蒙托夫的天才與逆境互動過程的揭秘,對非文學家身份的他的精神境界與獨創性相得益彰的追尋,對多棲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的他在不同藝術形式靈感上的相通與互補現象的發現,對他用詩的審美方式的內驅力獨辟世界散文敘事新蹊徑(《當代英雄》)及其對現代文學影響的透析,都是使讀者耳目一新的閃光點。本書作者以詩譯詩、以詩賞詩、以詩析詩、以詩評詩,甚至以自己寫的詩向我國廣大讀者演繹萊蒙托夫這位稀世天才的藝術思維的脈絡。
顧蘊璞 ·文學評論 ·22.8萬字
本書是陜西省作家協會《小說評論》雜志編輯、陜西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研究室主任邢小利的一部文學評論集,收錄了作者近年創作的三十余篇評論文章,作者從文學與文壇、作家藝術家作品論、陳忠實研究、文壇徜徉錄等幾個方面,對現當代文學的現狀、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思考,對作家作品給予了分析與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又具有可讀性。
邢小利 ·文學評論 ·23.1萬字
本書聚焦于自然主義在英國的歷史存在和動態發展,緊扣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英國小說與自然主義密切相關的社會認知、人學審視、審美追求、修辭藝術、形態嬗變為切入點,采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研究視界,深入評析了自然主義在英國的傳播接受、名稱實指,剖析闡述了英國小說中自然主義的多維存在形態,探究了自然主義在英國小說中的獨特蘊涵、文本形態和藝術價值。本書對系統地認知和把握英國小說中自然主義的存在形態、藝術價值及其文學史書寫等可以提供有益的參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宋虎堂 ·文學評論 ·2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