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哥倫比亞作家、詩人阿爾瓦羅·穆蒂斯的詩集。本書按照時間順序編選、收入了穆蒂斯1947年至2003年的詩歌作品。身為穆蒂斯系列小說世界中的冒險家與主角,瞭望員馬克洛爾這一人物形象就誕生在穆蒂斯的早期詩歌中,這些詩也和他的小說一樣被一種熱帶氛圍縈繞著:消逝的美景、濕熱的時間、不幸的航行、荒唐的工作……詩集覆蓋了穆蒂斯漫長的創作生涯,流浪與大海、失敗與毀滅、詞語與絕望、情欲與死亡、歷史與黑夜、夢境與時間……是貫穿始終的主題。
(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穆蒂斯 ·外國詩歌 ·7.7萬字
這是一本阿爾茨海默照護者回憶錄,年過七旬的語言學家誠懇地書寫個人經歷,記錄了伴侶患病后,從無話不談、文質彬彬的大學教授變得一語不發、失智失能的過程。作為二十四小時的貼身照護者,她在被愛人遺忘和照護重擔的雙重打擊下,一度失去睡眠,也失去自我。從“不敢生病”到“接納脆弱”,作者通過洞察自己和病人的處境,并從親人、朋友和社會機構方面獲得支持,最終走出孤獨,為自己和伴侶找到了新生活的秩序。她希望借由這本書,與每一位正在或即將照護所愛之人的讀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卸下愛的枷鎖,才能拾起愛的能力;照顧病人,更要照顧自己。
鄭秋豫 ·現當代隨筆 ·7.6萬字
面對一個多聲部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從復調中辨聽出某一維度的“真實”?沈雙結合自己多年的文本閱讀、國際行旅以及生活體驗,采比較之方法,借思辨性眼光,來凝視和思考這個文化多元的世界,試圖以此抵達她心目中的世界的“真實”。
(美國)沈雙 ·外國隨筆 ·7.6萬字
從上班族轉換為專職作家的林慶璇,偶爾出出專輯唱唱歌的藝人兼作家慎秀珍。她們就像“駱駝與企鵝”一樣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位既坦率又“豪邁”,而另一位則自認為與外界交流時會比較“虛偽”。但是,她們卻像年少時期互相分享心事的少女一樣,交換日記近半年。究竟是什么樣的契機,讓她們圍繞著“生為女人的我們”這樣一個主題展開了如此之久的深入交流呢?她們時而笑著哭著,她們一起聊工作與愛情、人生、兩性、旅行、金錢、自由,以及為了獲得這一切而必須付出的日復一日的艱辛與掙扎。兩個女人毫不設防的交換日記,就這樣誕生了。
(韓)慎秀珍 林慶璇 ·外國隨筆 ·7.5萬字
小說家白先勇與藝術家奚淞——一位歷經身世浮沉、家國變遷;一位修佛數十載,深諳佛理。一對相識半世紀的老友,聯手暢談《紅樓夢》,深度探索古典巨著中隱藏的謎題。細膩解讀紅樓故事,從絳珠仙草報恩本質、寶玉出家真相、風月寶鑒的愛欲與死亡、大觀園與母系社會、太虛幻境的象征意義,延伸出民族集體潛意識、儒釋道三家思想、佛學內涵哲理,二位老師結合多年的人生閱歷與修行體悟,糅以文學與美學評析,穿透表層文字,剖析紅樓中的幽微意象與隱喻,以獨特的視角詮釋角色眾生相,道破紅樓主旨。在書中,圍繞《紅樓夢》第一個登場又最后一個離場的角色——英蓮,奚淞憑借精到的洞察,提出前所未聞的新解,解讀英蓮這條“草蛇灰線”對整部紅樓的重大意義,揭示文本背后的隱秘真相。此外,本書還附有“紅樓夢神話結構示意圖”,由奚淞老師親筆繪制。隨著二位作者對談的展開,一筆一線,逐次搭建出《紅樓夢》上層綿密的神話結構,撥開繁華表象,深入背面潛藏的“明心見性”心靈世界。這是一場“觸及靈魂”的對談,完整詮釋了這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夢幻劇,創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紅樓舞臺。
白先勇 奚淞 ·文學評論 ·7.5萬字
法國文學翻譯家許鈞是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譯者,許鈞以翻譯為緣,與勒克萊齊奧結下了四十余年友情。本書記錄了他們就文學、創作、翻譯、教育、人生等主題展開的一系列對話。其中有勒克萊齊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不久許鈞在巴黎與他的深入交流,也有勒克萊齊奧應邀擔任南京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后在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與許鈞、畢飛宇等的傾心交談。他們的交流與對話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睿智,趣味盎然,具有鮮活的材料與深刻的思想。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及其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譯者、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法語文學學者許鈞之間深刻、睿智又趣味盎然的精彩對話。當代法國最杰出的作家和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間的對話,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睿智,趣味盎然,具有鮮活的材料與深刻的思想。這是國內著名翻譯家許鈞與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就文學創作、翻譯、教育、人生等主題的一系列對話錄,相信會得到國內文學創作、研究者的關注以及廣大文學愛好者的歡迎。
許鈞 (法)勒克萊齊奧等 ·文學理論 ·7.5萬字
一部講述斯蒂芬·茨威格與約瑟夫·羅特真實友誼的傳記文學作品。奧斯坦德位于比利時西海岸,是歐洲著名度假療養勝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主義盛行的歐洲、黑暗降臨前的1936年夏,許多遭受德國納粹迫害的流亡作家、出版人、藝術家、知識分子輾轉聚集在奧斯坦德,在此形成特有的流亡作家文化圈,在黑暗來臨前繼續從事創作。《奧斯坦德1936》以回憶錄兼小說的形式,聚焦當時流亡到這里的文壇頗負盛名的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和約瑟夫·羅特兩人真實的友誼,書中還穿插其他作家如ErnstToller等人身影。回顧他們的流亡歲月,講述他們的愛與希望、痛苦和絕望。這是一個關于愛和友誼的偉大故事。
(德)福爾克爾·魏德曼 ·外國隨筆 ·7.4萬字
內含霍夫曼斯塔爾自選最佳詩歌,重要詩劇(《愚人與死亡》《提香之死》《白扇記》《昨日》)和代表散文作品(《談詩》)。國內首次譯介。
(奧地利)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 ·外國詩歌 ·7.4萬字
本書是臺灣學者、作家楊照解讀遠藤周作其人其作的文學評論集。在本書中,楊照從遠藤周作天主教徒的特殊身份入手,講解了他青少年期間在母親的影響下被迫受洗、與父親決裂等生平經歷,并以他的幾部代表作《沉默》《母親》《海與毒藥》《影子》《深河》《武士》為例,剖析遠藤周作對于戰后日本社會中“罪感”“恥感”的反思,對于天主教會價值觀的質疑。文稿質量較好,知識型強,有大量文學資料作為依托,語言流暢易懂,讀者可以借由楊照的講解,了解遠藤周作這位在中國知名度尚且不高、在日本文壇卻絕對占據重要地位的重磅作家。
楊照 ·文學評論 ·7.4萬字
《彷徨》收錄魯迅所作小說11篇。首版于1926年。篇目包括: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
魯迅 ·名家作品 ·7.4萬字
20世紀文學旗手,也是各自時代掉隊的人。“經典領讀人”楊照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以文學,傾聽他們的掙扎與回答。本冊“經典領讀人”楊照ד文壇異數的浪蕩子”太宰治:一個騷動、無法被歸入框架的靈魂,該如何安放?首屆“芥川賞”,26歲的太宰治入圍決選,卻遭到評委川端康成的反對:“這不像是一個過著像樣生活的作者寫出來的作品。”太宰治反唇相譏:“養養鳥、看看舞踏,難道就叫‘像樣的生活’嗎?”這位“不像樣”的作家,曾三度殉情、五次自殺,種種浪蕩行跡可以在絕筆之作《人間失格》中找到對應。而《人間失格》真正探索的,卻不是一個人如何失去做人的資格,它更迫使我們反身凝視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間”:我們生命中究竟要追求什么,又要去向何處?太宰治一以貫之的貢獻,是刺穿我們的舒適保護層,挖掘出我們不熟悉的人的經驗與感受,使我們有機會檢討,是不是缺乏對于人的多元與復雜的足夠認識,以至于自我中心地將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的現象,當作壞的、糟的、黑暗的。黑暗不只是黑暗,黑暗可能比光明更有內容、更豐富。愿意承認這點,我們才開始真正認識人。——楊照。
泰晤士河上船屋里居住著一批“失敗者”——獨自帶兩個女兒生活的尼娜、事業有成卻無法挽留妻子的理查德、跟不上時代的海洋畫家威利斯、總是準備好西裝卻從未能穿去面試的莫里斯……生活本身有一種毀滅性的力量,令他們緩緩流動又深深迷失。暫時地,他們在河上結成了一個小社區,但是暴風雨很快就要來臨。
(英)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 ·外國隨筆 ·7.4萬字
《昨天喝了河豚湯》是香港作家米哈的一本短篇隨筆集,書名靈感來自松尾芭蕉的俳句:哎呀,幸好沒事!昨天喝了河豚湯。全書涉及50位大作家的人生及其作品,通過回顧他們鮮為人知的童年和往事,解讀他們作品的細節,發現大作家也和普通人一樣有著不安和掙扎。但他們用書寫化解困境,也許讀者能從他們文字的智慧中得到某種啟示。大家眼中一直“社恐”的東野圭吾多年后突然出自傳,隨即撩開他營造多年的神秘面紗,原來他也曾是“不良”和“廢柴”。馬爾克斯的某部短篇小說中有一對夫婦,生活迫在眉睫時妻子問丈夫:“我們之后吃什么?”他回答說:“吃屎。”實際上,貼近現實真相的文學才是魔幻現實主義大師作品的底色。被有強烈占有欲的母親控制的普魯斯特苦不堪言,對她既抗拒又依戀的矛盾心理讓他在絕望中寫下“永遠在你的生活上保留一片天空”這句話……而作者米哈繼續補充道:一片天空之上,不應只有太陽,還應該有鳥兒、白云,甚至彩虹與天使。
米哈 ·現當代隨筆 ·7.4萬字
《吶喊》收錄魯迅所作小說14篇,及1篇自序。首版于1923年。篇目包括:自序、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以四季為基調創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一卷。本書從克瑙斯高寫給未出生的女兒的一封信開始,告訴她這個世界有哪些值得期盼的事物。之后的每一天,克瑙斯高都會寫一篇文章,以精確而濃烈的筆觸,講述這個物質與自然的世界。他以敏銳的洞察力描述一家人在瑞典鄉下的日常生活,并調動他自己的童年記憶,為家庭關系開辟了一個珍貴而獨特的溫柔視角。太陽、黃蜂、水母、眼睛、虱子——所有日常事物都是他的藝術素材,無論宏大還是微小。這是一本從口香糖到星星的個人百科全書,克瑙斯高以他細致入微的觀察,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有多么廣闊、奇妙、充滿未知。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外國隨筆 ·7.2萬字
《不存在的騎士》是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關于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模范軍人阿季盧爾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卻是完美騎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鎧甲具有意義。當他名揚天下的業績被挑戰、被質疑、將被抹殺的時候,他的存在還能成立嗎?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7.1萬字
若有隱之心,處處皆終南。一個人,兩座院子,院外有山,院內有詩。借山而居的日子里,二冬種菜、養花、畫畫,手植杏樹、芭蕉,為一起生活的每一個動物取名字,把山中花果變成詩意的點綴,每一天都很滿足,每一年都很豐盛。他親手把破敗瓦房一點一滴改造成宜居小院,也記錄下山居的清苦和美好,以及對這種生活的觀察與反思。這次的《借山而居》(珍藏版),收錄《借山而居》《鵝鵝鵝》中精彩的文字,由作者親自篩選、刪改;重新配圖,收錄作者新創作的山居靜物油畫小品,從裝幀、用紙到編排設計全新升級。八年沉淀之作,隨書附贈海報,含41篇散文佳作,新增近70幅照片和油畫作品。
張二冬 ·現當代隨筆 ·7萬字
2011年,為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竹內亮第一次來到大涼山,受限于交通設施,只能肩扛設備,騎驢進山。2021年,他帶領攝制組一行,重返大涼山。在此次旅行中,他爬了“懸崖村”鋼梯,到訪了雙河小學、萬達愛心學校的男子足球隊,還去了位于昭覺縣的“懸崖村”新居。青山依舊,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有了新的故事。
和之夢著 哈妮撰稿 ·紀實文學 ·7萬字
本書收錄近年來朱宜創作的六部戲劇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馬克》兩部長劇,《哥本哈根動物園里一頭年輕健康的長頸鹿安樂死了》《車禍》等四部短劇。《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間創作的作品,十年來已經在國內外進行了多輪巡演,深受讀者好評,每次都票房熱賣。朱宜信任世界的豐富性和人的復雜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難以歸類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真正的戲劇性。
朱宜 ·戲劇 ·7萬字
甄選布萊希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呈現其詩歌創作全歷程:早期詩和早期城市詩(1913—1925),城市詩(1925—1929),危機時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國時期(1941—1947),以及后期詩(1947—1956)。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外國詩歌 ·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