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見證:紅寺堡開發建設之路》是一部文化力作,薈萃了寧夏移民歷史與文化的豐富內涵,鐫刻著紅寺堡淵源悠久的歲月留痕。全套書深入挖掘了寧夏移民歷史和黃河文化、回族文化、移民文化、慈善文化的豐富內涵,全面梳理了紅寺堡從古到今的歷史脈絡,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是一部反映移民文化的力作。
《見證:紅寺堡開發建設之路》編委會 ·紀實文學 ·24.1萬字
戰后初期的日本,一批新作家在文壇崛起,在日本形成一股巨大的創作潮流——戰后文學。日本戰后派文學中的戰爭小說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本書結合作品誕生的歷史文化語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日本戰后派戰爭小說進行研究。首先對戰后派作家野間宏、梅崎春生、武田泰淳、大岡升平和堀田善衛等的代表作進行解讀,以揭示戰后派作家戰爭小說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主題思想、創作手法、人物形象、戰爭觀等進行綜合性的探討,歸納總結出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一些共性特征,揭示其鮮明的戰后特色。
何建軍等 ·外國隨筆 ·25.6萬字
本書精選1911年以來關于國內外知名學者撰寫的關于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的蘇軾研究的經典文章,匯集老中青三代學人,展現每一代學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徑上的推陳出新。同時所選論文涵蓋歷史、考古、文學、科技等多個學科,以此梳理和綜合多年來學術界對蘇軾的研究成果,并由分冊主編精心撰寫導讀、研究綜述和研究目錄索引,為后學研究提供指引。
段渝主編 ·現當代隨筆 ·27.4萬字
本書為徐迅散文年編第四卷,收入了作者1985到2000年創作的一百余篇散文隨筆,其中以有寫景、憶人、讀書、追懷往事、懷念故鄉為主題的作品,以及為他人撰寫的序言及書評文字。文字清新溫暖、樸素清新,寫景的趣味盎然,抒懷的深刻雋永,導向積極,記錄與友人交往的文字可見作者親切真摯的為人。
徐迅 ·現當代隨筆 ·20.1萬字
本套裝收錄《狂人日記》《駱駝祥子》。《狂人日記》收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中的全部小說,共計33篇。這些小說多描寫底層社會普通人的悲劇,魯迅以他如匕首般犀利的文筆批判著“麻木的國人靈魂”,希望藉此警醒世人。
魯迅 老舍 ·名家作品 ·37.6萬字
本書是研究經學與中國古代文論之間的關系及淵源流變的專著。清代是文論的集大成時期,也是經學的復興期。清代詩文小說戲曲各體文學理論都受經學影響。就古代文論體系之建構而言,古代文學本體論、創作論、作品論、功能價值論、通變論及文學批評論等受經學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經學對于古代文論范疇之運用、命題之提出及學術特征之形成等,都有深刻影響。經學對于古代文論的生成、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作用,立足經學立場展開研究,才能深得古代文論之思想精髓。
吳建民 ·文學理論 ·26.2萬字
菲利普·拉金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之一,開創了一代詩風,《應邀之作:拉金隨筆》濃縮了拉金一生的主要審美理想和藝術觀點。德里克·沃爾科特、謝默思·希尼、克萊夫·詹姆斯盛贊,文筆凝練,亦莊亦諧,充滿妙趣與機鋒。菲利普·拉金是蜚聲國際的英國詩人,其作品影響大、流傳廣,為一眾知名作家如德里克·沃爾科特、謝默思·希尼、克萊夫·詹姆斯等所稱道,許多詩人更是將其作品視為寫作靈感的來源。《應邀之作:拉金隨筆》收錄拉金1955年至1982年間應報刊、雜志等媒體約稿發表的五十余篇隨筆、雜文、書評和樂評等,在其創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濃縮了拉金一生的主要審美理想和藝術觀點。拉金文筆凝練,亦莊亦諧,許多文章雖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向為歐美讀書界所推重。
(英)菲利普·拉金 ·外國隨筆 ·24.6萬字
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初兩度擔任常駐南部非洲記者,足跡遍及烏干達以南所有非洲大陸國家。本書記載了作者在非洲大陸的經歷和見聞,講述了包括創建人民日報駐南非記者站、推動中南建交、安哥拉的雷區、扎伊爾的難民營,以及在津巴布韋的中國醫生等真實事例,是珍貴的一手資料。書中還記錄了一些國家和平與戰亂的歷史進程,收錄了有關曼德拉宣布南非將與中國建交活動的獨家全記錄資料以及對“七一勛章”獲得者劉貴今大使專訪等內容。
溫憲 ·現當代隨筆 ·23.7萬字
陳堅(1937-),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1990年被評為教授,1999-2002年間擔任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并曾任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陳先生的學科主攻方向是現代戲劇研究和夏衍研究,其對中國現代戲劇“田漢—曹禺—夏衍”三個發展階段的闡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主編《夏衍全集》。《陳堅文存》為陳堅輯選一生優秀論著共8種,此為第六種。
陳堅 盤劍 ·名家作品 ·22.8萬字
《生態批評的空間》是魯樞元的生態文化批評論著,時間跨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到當下,這三十余年也正是生態批評在世界范圍內從發軔到勃興的時期。魯樞元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曾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對井岡山、梵凈山、小秦嶺、大青山以及黃河中下游的田野考察。在理論探索的同時他尤其注重個案研究,從生態批評的視域對中國古代偉大作家陶淵明、蒲松齡做出別開生面的闡釋,出版的兩部專著在讀書界引起強烈反響。
魯樞元 ·文學評論 ·44.6萬字
當代文學研究離不開兩個維度,一是前瞻,觀察其分合、演變與走向,一是潛入文學生產的現場,研讀作家作品,以對文學本質做深刻認知與體察。因此,“文學群落”與“詩性前沿”就是喻子涵著的《新世紀文學群落與詩性前沿》的兩個特點。具體而言,該書以中國新文學進入新世紀為考察起點,以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狀態為研究范圍,以散文詩、現代新詩、散文為研究主體,從文學形態、作家群落、創作話語切入,試圖發掘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的原生價值和存在意義。第一部分以“形態、觀點、個案”為題,探討散文詩的本體形態、品質與要素、現代性傳統以及創作的基本理念,并以十個散文詩作家為個案,解析其創作的特色與品質,從而呈現散文詩的生命力及其創作路徑;第二部分以“流派、群落、話語”為題,梳理新世紀以來現代詩的發展走向、功用回歸及群落特征,并以大量筆墨對具有原生特質的貴州詩歌多樣化發展及邊緣話語進行較為全面的考察與評價;第三部分以“地域、群體、敘事”為題,重點解讀生長于地域民族文學土壤的敘事文本,尤其是從文學地理學角度深度關注烏江流域作家群的散文和小說創作,分析其話語建構手段和多元形態特征,探尋地域文化與文學生成的內在關系,對促進區域性、邊緣性文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喻子涵 ·文學理論 ·30.9萬字
該書以明代萬歷至崇禎末近七十年的詩歌創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細致地探討了晚明詩人的社會構成、詩人群落的地域分布、各流派的創作追求和整體詩風的歷史演化。作者占有資料豐富,推理嚴密,行文簡潔,論述清晰,使該書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可信性。
李圣華 ·文學理論 ·29.4萬字
《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論》揭示,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用真實與虛構交織的文本,有效地表現了后現代人類經驗,在解構、顛覆虛構世界的同時,重建一個承認差異,尊敬他者,可持續發展的真實的世界。多克特羅用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表現后現代左翼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制度,追求社會公正。德里羅的系列小說表現了美國消費主義、精神創傷、恐怖主義、對外政策、意識形態、技術至上論、金融資本、大眾傳媒、極權主義等社會主題。奧斯特熱衷于在小說中創作了一系列迷宮式的小說,揭示現實與歷史之真實。鮑爾斯在作品中積極倡導并建構后人文和諧社會的思想。庫普蘭德的小說密切關注大眾文化和社會問題,將文化批判與人物塑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唐利維的狂歡化小說創作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不穩定的、充滿怪誕和荒謬的現實世界。
陳世丹等 ·文學理論 ·24.2萬字
張恨水從小就十分喜歡文學,17歲的時候就以“恨水”筆名投稿,《真假寶玉》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開始了他民國時期的寫手生涯。
張恨水 ·名家作品 ·20.1萬字
勇敢正直的女記者初瑞兒為查明8年前表姐精神失常的原因,進入表姐就職過的雜志社工作。當晚在雷雨中發現一名嗜睡不醒的年輕男子,之后幾次偶遇,都令她以為此人是江湖騙子。年輕男子易衡正是在8年前為救她而成為植物人,從此沉睡8年。在最新醫學實驗下,意識得以離體,來到了初瑞兒身邊。靈魂出竅的易衡擁有很多異能,他動用潛能與她開始了對舊事的徹底清查,發現疑云重重,危機四伏。兩人情愫漸濃,卻因初瑞兒在感情方面的遲鈍而使相處變得妙趣橫生。就當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兩人終于明晰心意的時候,意外接連發生。
黃翊 ·現當代隨筆 ·21.1萬字
本書在現代課程論、教學論視野下,結合現代語文教育史,從語文教育本體思考、語文課程思想、教材編制思想、閱讀教育思想、寫作教育思想、語文測評思想、形式美學思想這七個方面,系統、深入地梳理了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大家夏丏尊先生的思想,其對夏丐尊語文教育本體思想的闡發和表述,關于其閱讀教育、寫作教育思想中“為什么讀”“為什么寫”等方面的梳理與論述尤其具有創新性。
汲安慶 ·文學評論 ·28.1萬字
民國時期是中外文化與文學的激烈碰撞期,“西學東漸”使外國文學在我國落地生根。本書將民國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作為獨立的考察對象,以《新青年》《小說月報》《現代》《西洋文學》《時與潮文藝》等若干重要文學期刊為經線,以中國現代社會的話語嬗變為緯線,在經緯交織中呈現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研究的總體風貌,闡釋其在中國百年外國文學學術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并為其“正名”。
楊克敏 ·文學理論 ·30.3萬字
2009年,還是大三學生的貝基·庫珀第一次聽到有關簡·布里頓被謀殺的傳言,她立刻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故事的中心是布里頓與一位已婚教授的所謂婚外情,據稱這位教授在布里頓威脅要透露他們關系的細節時將她殺害。對這位年輕女性了解得越多,庫珀就越覺得“她與自己的關系更像是煉金術而非理性”,但庫珀同時也擔心,像哈佛這樣“無所不能”的機構“會在多大程度上確保這件事不被曝光”。直到2012年回到紐約后,庫珀才開始全面調查簡慘死背后的細節。她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在那年秋天以哈佛大學本科生的身份臥底,以了解更多關于涉嫌謀殺布里頓的已婚教授的信息。在隨后的數月和數年中,庫珀秘密采訪了人類學系的研究生和簡的朋友,加入了一個業余偵探在線小組,并研究了包括《哈佛深紅報》在內的報紙上的文章。一些細節的出現不僅使案情復雜化,還揭露了其他嫌疑人,以及哈佛和執法部門的個人秘密和系統性背叛等糾纏不清的問題。簡的故事不再是DNA證據最終在2018年揭開的謀殺之謎,而是學術界性別不平等的故事,它關乎被賦予權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應以及我們重寫女性受害者故事的沖動。
(美)貝基·庫珀 ·紀實文學 ·35.3萬字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幾部重要作品進行了解讀,探討了小說中體現的作者對社會、主體精神狀況和人類生存狀況等方面的思想,闡發了阿特伍德對于文學的社會和文化職能及其人文表達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思索。本書對阿特伍德的文化社會思想研究包括了個體精神、社會存在和人類狀況三個層面的立體剖析,主要以法國哲學思想為基礎,并結合加拿大的社會和文化現實,解讀了阿特伍德小說中的社會和人文關懷,涉及民族與國家、權力結構、精神分析、社會和意識形態、科技人文、后人類主義等主題。通過闡述寫作和社會關系及作家責任的論述,本書闡釋了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倫理和社會責任。阿特伍德不僅對人性的本質表示極大關懷,而且對于加拿大的民族、國家身份、人類的精神狀況,乃至環境倫理、生態危機以及后人類未來社會表示關注,通過對現實中社會、政治問題文化危機的揭露,阿特伍德展望了未來的烏托邦理想,對人性和文化做出深刻的思索,這些體現出作者對文學社會功能的思索和執行。
丁林棚 ·文學評論 ·21萬字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建黨百年百篇文學短經典”系列精選百篇反映建黨百年光輝歷程,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篇幅精悍的中短篇小說與紀實作品(含敘事散文、特寫、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非虛構),涵蓋在讀者中產生過積極影響的“紅色經典”與書寫改革開放時期,包含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下各項事業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的新作,從文學的角度折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不同階段的歷史主題與主線,以符合廣大讀者欣賞習慣的內容和形式,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激活紅色記憶,凝聚愛黨愛國之情,砥礪強國興邦之志。本書為第二卷,收入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作品。
賀紹俊 李云雷 叢治辰主編 ·文集 ·2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