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作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集中討論了中國城市土地從無償使用到使用權的商品化,城市地租分配及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主體、運行機制做了闡發;對中國國有經濟改革的模式、路徑、實現形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討論不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相關改革及理論研究特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作者所討論的問題“還在路上”,仍然具有深入挖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南嶺 ·中國經濟 ·22.4萬字
本書在分析轉變經濟方式對創新勞動的時代需求和追溯創新勞動理論淵源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緊密結合,對創新勞動理論做出了探索;研究了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驅動力的各種創新勞動;從科技、服務、經營、管理、文化、制度、創業、就業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更好地運用和發展創新勞動驅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關問題。
裴小革 ·中國經濟 ·29.1萬字
本書通過全面考察與比較《中國經濟》月刊、《經濟學季刊》和《中國經濟情報》周刊三份富有影響力的經濟期刊,探討從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深重國難背景下中國經濟學界爭鳴、碰撞的宏大氣象。三份期刊的辦刊背景、關注重心、觀點主張各有不同,展現了中國經濟學界在馬克思主義、西方自由資本主義和三民主義等各種思潮影響下,對于列強與中國經濟關系、中國經濟走何種發展道路等重大問題的歧見。經濟學者的熱烈探討、建議與批評,對當時的政府經濟決策及后來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至今仍不可磨滅。
吳敏超 ·中國經濟 ·27.4萬字
本書以重慶市檔案館、成都市檔案館有關城市土地行政資料,結合民國時期報刊及相關論著,探討抗戰時期城市土地問題及政策的實施情況,考察國民政府在土地行政方面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實施手段,民眾反應,社會效果,并總結出:城市土地問題與城市建設密切相關,平均地權是解決城市土地問題的良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重慶的土地行政實踐沒有實施漲價歸公,城市土地政策的作用難以發揮,未能達到解決建設資金、發展城市的目的。
韓宏偉 ·中國經濟 ·26萬字
本書首先分析了物流業各主要環節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低碳時代物流企業的競爭力理論;其次運用直接碳排放系數法對我國物流業的碳排放進行了科學度量,并以河南省為例進行了省級層面的物流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的關系研究;再次從企業環境技術創新和企業社會責任兩方面對其低碳化發展路徑進行了分析,并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物流業的低碳化發展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深入研究;最后結合中國國情,從政府、協會和企業三個層面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王麗萍 李創 ·中國經濟 ·21.5萬字
本書從中國宏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與動態脆弱性是否步入了新的階段、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結構性大調整與中國內生累積性問題的雙重擠壓下是否決定了中國結構問題的復雜性、“擴內需”是以收入分配改革為核心,還是以政府的自我調整和自我約束為核心等方面,分析了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楊瑞龍 ·中國經濟 ·21.2萬字
本書是國內較早對民營文化資本跨界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從始至終貫穿著空間哲學思維,對民營文化資本跨界類型、進路和管理分析深入,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了理論參照。本書對民營文化資本概念界定、發展優勢的分析、管理策略的分析,為相關研究者關注民營文化資本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管理政策與文化產業間的張力,提供了一個比較新穎的理論維度和范式。
崔波 ·中國經濟 ·24.1萬字
本書為四川省委黨校四川省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該書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紅色教育基地、民族地區發展與治理等方面,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展開研究,形成了對策性研究成果。
裴澤慶等主編 ·中國經濟 ·32.9萬字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也是中國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分水嶺。路徑的基本遵循是:“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本書收錄了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與世界市場基本原理、新中國前30年對外經貿關系的實踐與認識、當代國際貿易新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治理與西方國際經濟理論評介、中國開放型經濟基本實踐及其理論的形成等十二章內容。
裴長洪 ·中國經濟 ·37.5萬字
本書圍繞如何實現新時代中國茶業發展的全球化以及路徑所在,從三個方面作了研究探索。內容包括:國內外市場篇、茶業經營模式篇、茶業社會責任。
劉年艷 ·中國經濟 ·22.2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一直在率先研究和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本書旨在梳理總結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歷程、經驗,展望上海城鄉一體化的未來走向。書中對上海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主要歷程、主要做法、主要成果、主要經驗做了闡述;對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了專題研討;選取多個案例進行展示;對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行了展望;對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的相關文件進行了收集整理。
王東榮 ·中國經濟 ·28.4萬字
作為目前國內第一部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系統介紹和研究的專著,本書運用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從理論界關注的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歷史發展脈絡研究入手,以問題為導向,特別研究揭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目前中國存續和發展的依據,填補了國內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研究的空白。
姜濤 吳剛 ·中國經濟 ·25萬字
本書是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增長質量研究團隊所完成的經濟增長質量報告的第十三本,也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的第八本。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陜西宏觀經濟與增長質量協同創新中心、陜西省宏觀經濟研究員的建設成果。同時也是長江學者研究團隊的成果。2021年的報告是對新經濟背景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
任保平等 ·中國經濟 ·23.8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本課題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背景、國外環境重大變換、時代特點等基礎上,就基本內涵、突出問題及深層次原因等進行分析。總結國際發展經驗的同時,到典型省市、重點企業深入調研,聽取決策部門意見,掌握更多一線資料,分析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挑戰與具體路徑。課題研究兼顧定量與定性結合案例分析,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探索從需求、供給、要素投入產出、分配、宏觀循環等5個角度描述測評高質量,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朱之鑫 張燕生 馬慶斌 ·中國經濟 ·22.4萬字
本書聚焦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發展的定位與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開放合作,以及綠色灣區建設和文化灣區建設等主題,系統梳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廣州發展的基礎、優勢和現狀,深入剖析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曾偉玉 吳業春 ·中國經濟 ·21.4萬字
本選題包括5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會議綜述,包括中國經濟二次轉型與防范外部沖擊、2019年中國35城市生活質量報告等。第二部分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中國經濟效率提升與供給側改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創新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政府行為調整等。第三部分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包括增長跨越:經濟結構服務化、知識過程和效率模式重塑,金融周期與創新宏觀調控新維度,重塑改革的動力機制是保持長期中高速經濟增長的關鍵等。第四部分為區域發展與收入分配,包括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和行業勞動報酬的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區域性適度收入差距研究、中國的政府存款:口徑、規模與宏觀政策含義等。第五部分為國際比較與啟示。
劉樹成 張連城 張平主編 ·中國經濟 ·24.5萬字
區域間經濟、環境溢出—反饋效應是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及相關的跨區域環境經濟政策研究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本書從分析區域間環境溢出—反饋機制出發,提出了區域間經濟和環境溢出—反饋效應測度方法及相關的區域間貿易模式系統識別方法,測算了中國三大地帶、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省級等不同層次區域間的碳排放溢出—反饋效應,實證研究了碳排放視角下的區域間貿易模式、區域間碳排放轉移、區域碳排放責任、區域經濟格局變化的碳排放影響等一系列問題。
張友國 ·中國經濟 ·21.6萬字
本書運用大量的微觀數據,針對中國重點產品的進口情況、從重點地區的進口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本報告主要包括總報告、理論篇、專題篇、地方篇、疫情篇和展望篇六個部分。具體來看,主要包括:(1)針對積極擴大進口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2)針對中國進口整體政策及其變化、產業進口政策、區域進口政策、進口平臺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3)針對中國重點產品進口、重點地區進口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4)分析了全國第一大進口城市深圳、全國第二大進口城市蘇州和中西部地區成都等地區的進口貿易發展經驗和模式;(5)系統分析了疫情對中國進口發展的影響;(6)中國進口展望。
魏浩等 ·中國經濟 ·25.3萬字
《新興市場經濟下企業發展40年:困惑、選擇和希望》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研究叢書”之一。本書聚焦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企業改革,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企業制度的變遷或企業革命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直接和間接的原因何在?企業變革的歷程是怎樣的,這種變革又帶來了什么結果?作者按歷史發展的線索,探討了國有、民營、股份和外資這四種企業的發展和演變,著重從經濟的發展邏輯,關注這些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政府或市場的相互關系。
劉小玄 ·中國經濟 ·35.8萬字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好的理念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是什么?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點在哪里?如何應對中國經濟的外部挑戰?發展自主技術的重要原則有哪些?本書匯聚林毅夫、鄭永年、黃益平、姚洋、蔡昉等專家學者的深刻分析,從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雙重維度展開探討,幫助讀者透視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抓住時代機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著 王賢青主編 ·中國經濟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